作者
陈卫东(IMI学术委员,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
边卫红(IMI特约研究员,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
郝毅(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
赵廷辰(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以下为文章全文:1
引言
大宗初级产品贸易一般是由主要的国际货币计价(Tavlas,)。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与石油产出国合作,以美元为石油的唯一计价货币(徐孝明,)。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石油金融化属性,石油美元通过直接回流和间接回流渠道回到美国在岸市场(孟一坤,),便利了美元国际再循环(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对维持美元地位起到积极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和低碳经济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年2月16日《京都协议书》正式生效,各国已经开始布局低碳发展,新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占比逐年上升(BP,),在国际能源市场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石油美元的成功案例对于人民币布局新能源领域,进而借助“货币-能源”绑定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美元是如何借助石油贸易稳固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如何利用金融支持新能源发展,进而推动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为维护我国能源安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以及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本文在梳理石油美元的发展历程和最新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绑定新能源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大多聚焦在金融支持新能源产业上(高小琼,;匡毅,;张璐,),本文站在了更为宏观的角度,构建新能源金融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能源类型的“二元路径”,既有助于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又助力人民币国际化。2
石油美元及其变化是美元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国货币要实现国际化,一般遵循着“结算货币—储备货币—锚货币”这一基本路径。能源因为在经济活动和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是货币实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历史上,“煤炭-英镑”“石油-美元”都是能源助推货币实现国际化的成功案例。其中,“石油-美元”不仅是美国与产油国合作的产物,还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工具等快速发展,是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国际化发展的典型案例。(一)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构造了“石油-美元”体系1.国际形势变化,促使石油供给方使用美元计价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利用其强大的军事、政治实力,使美元成为国际石油交易结算的唯一货币。参与石油贸易的国家都需要储备美元用于交易结算。之后的两次石油危机导致油价高企,为石油出口国带来了大量的美元盈余,在本国吸收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大量美元在全球范围寻找投资机会,促进了美元在全球的使用,石油美元环流逐渐形成,进一步巩固了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货币格局的美元本位制。2.巨大的石油需求,帮助美国稳固“石油-美元”体系美国自身巨大的需求在稳定美国与石油生产国之间的合作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美国巨大的石油需求是保障油价稳定,甚至不断推动油价上升的重要基础,保障了石油生产国实现持续不断的石油贸易巨额盈余。另一方面,巨大的需求客观上导致了美国持续输出美元,使得石油美元具备充足的流动性。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在国际流通中的美元其发行没有明确的制约条件,只取决于美联储实施的货币政策(朱太辉,)。国际金融市场石油美元环流的规模不断扩大,稳固了“石油-美元”体系,也助推着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3.石油在国际能源中地位不断提升美元替代英镑成为世界储备货币,除了两次世界大战致使英、美两国之间经济实力此消彼长外,石油替代煤炭成为国际能源市场核心也是重要的因素。20世纪60年代,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首次超过煤炭,人类正式进入石油时代。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各国对石油的依赖越来越高。石油美元也带动其他大宗商品使用美元计价,其他国家出于贸易需要将美元作为国际储备,极大地推动了美元国际化发展水平。(二)石油金融属性的转变,强化了石油美元的地位随着石油金融化属性的不断发展,石油定价权逐渐由石油生产国转移到国际金融市场。石油金融化市场是一个复杂、开放、动态的系统,是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各种投资者等参与主体,在石油现货市场、期货市场等交易市场中,使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进行交易的有机整体。由于美国具备发达的金融市场,强化了石油交易中美元的结算货币地位,进一步稳固了“石油-美元”体系。3
当前石油供求格局呈现新变化,引发石油美元出现新特点
(一)石油供求格局变化对石油美元产生重要影响1.美国页岩油革命改变石油供给格局,石油美元地位进一步稳固美国“页岩油”革命和“石油禁令”的取消改变了世界石油供给格局,美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油出口国,形成了美国、OPEC、俄罗斯三家竞争的局面。美国石油供给显著增加进一步稳固了石油美元的地位。具体表现为:第一,美元作为原油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得到稳固。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主要供给者对结算货币具有较大选择权,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出口国后,在国际原油贸易中的份额大幅增加,有利于维持国际原油市场使用美元进行结算。第二,美国对石油价格走势的控制力明显加强。一方面,充足的页岩油产量使美国可以及时调整全球石油供给水平,即使OPEC、俄罗斯由于经济原因、地缘政治等问题造成石油供给波动,美国也可以根据自身利益需求调整石油供给量,可以更好地控制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另一方面,随着开采技术不断进步,美国页岩油开采成本逐渐接近,甚至低于传统石油开采成本(见下表),使美国拥有更多控制国际原油价格的空间,也刺激美国页岩油生产企业进一步加大对页岩油的勘探和开采,巩固美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中的地位,形成“页岩油开采—强化美国石油供给地位—控制原油价格—促进页岩油开采”正向强化的循环,增加美国对石油价格的控制力。第三,对石油美元环流产生复杂影响。美国由石油净进口国转变为石油净出口国,由支出石油美元变为收入石油美元,石油美元规模受到限制。2.未来石油需求保持平稳,亚洲需求成为重要增长点石油消费绝对量将在年达到高峰,但相对份额不断减少。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的预测,在年,石油消费的绝对量将达到高峰,之后保持平稳。石油因为其运输便利性、开采低成本等优势,依旧在未来世界能源消费格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不容忽视的是,新能源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占比不断增加,到年,新能源将占世界能源消费的四分之一。新能源的发展势必会通过削弱石油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地位,减少石油贸易数量,降低石油美元规模。美国如果无法实现“新能源-美元”资源货币的绑定,新能源的发展将成为改变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重要突破口。亚洲需求成为石油需求的主要增长点,成为影响全球能源格局的重要力量。得益于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能源需求快速增加,石油消费量逐年上升。亚太地区在全球石油需求的占比由年的27%上升至年的35%。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对世界能源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亚洲国家正在试图改变“亚洲溢价”现象。随着全球原油的需求重心向亚太地区偏移,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亚洲石油需求大国在石油贸易中占的比重逐渐加大。亚洲巨大的需求逐渐对现有石油美元体系产生冲击,亚洲在石油定价权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另一方面,亚洲国家能源结构将对世界能源格局产生巨大影响。亚洲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巨大的能源缺口是推动新能源使用的重要因素。一旦亚洲国家改变现有能源结构,大量使用新能源,石油在国际能源中的地位将受到严重的冲击,石油美元机制将被颠覆。(二)石油美元环流新变化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的频发、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地缘政治的演变,石油美元的环流呈现新的特点。1.石油美元逐渐“东”流年全球金融危机前,产油国的主权财富基金85%以上投资于美国、英国等发达经济体的资本市场(边卫红,)。危机后,为分散风险和寻找高流动性和回报率的金融市场,不少产油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开始分散过于集中的资金,把目光转向中国、俄罗斯、非洲等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石油美元由“西”向“东”流主要由金融因素驱动。年全球金融危机和年欧债危机暴露出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弊端,石油出口国并没有在欧美金融市场获得良好的收益。与此同时,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其金融市场对资本的吸引力正逐渐加强,导致石油美元逐渐从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撤离,流向亚洲经济高速发展的经济体。2.石油美元投资渠道逐渐多元化曾经大部分主权财富基金流向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房地产业、零售业等行业,流向比较单一和集中。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流向金融行业的资金比重显著下降,流向其他领域,包括建筑材料、营运设备、基础设施建设、私人商务服务等领域明显增加,投资领域呈现更加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特点。3.产油国经济转型导致石油美元规模有所减少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油价持续低迷,不少石油出口国由于石油收入锐减,开始从主权财富基金中撤资,用于支持国内经济增长,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liqing.com/lyjd/8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