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牙买加 >> 地形地貌 >> 正文 >> 正文

专家观点王宇加快中国金融供给侧改革,

来源:牙买加 时间:2021/7/26
北京有没有专门看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dfal/

编者按:7月8日,中保协在中国保监会的指导下举办“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暨文化建设推进会”系列活动。其中,在上海举办的第期中国保险大讲堂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主办、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承办、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本次活动邀请到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王宇博士作为主讲嘉宾,发表题为《全球经济变局与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演讲。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实录整理。整理人:王蕾

一、关于全球经济变动趋势的判断

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形势快速变动,国际金融市场大幅动荡,如何理解当下和未来的全球经济变局,这里我将给出八个判断。

第一个判断,世界经济缓慢而坚定地走向复苏。近年来,世界相继经历了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在危机冲击下,世界经济出现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在缓慢、曲折中坚定地走向复苏。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今年是3.6%,明年是3.8%,后年是3.9%。

第二个判断,世界经济增长的领跑者交替。20世纪90年代,在互联网革命推动下,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领跑者。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发展中国家取代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领跑者。从最近情况看,在未来两三年时间,发达国家有可能再次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领跑者。一是全球金融危机强制挤出了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中的泡沫,主要发达国家基本完成了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的过程。二是发端于主要发达国家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比如,页岩革命、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等领域。

第三个判断,未来世界将进入一个低通胀、低增长时代。我个人认为,在未来两到三年时间内,国际大宗商品低位徘徊,而作为大宗商品的石油和粮食会进入各国CPI指数中。因此,世界将面临一个低通货膨胀环境,根据美联储预测,近期美国、英国、日本和欧元区的预期通货膨胀率都将低于2%。当然,并不排除一些国家和地区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出现通货膨胀率甚至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四个判断,全球失衡缓解。全球失衡是指主要发达国家经常账户和进出口贸易账户的持续、巨额逆差;主要发展中国家经常账户和进出口贸易账户巨额、持续顺差。全球失衡情况在-年达到峰值。危机后,在各国努力下,全球经济再平衡取得进展。无论发达国家经常账户差额占GDP比重,还是主要发展中国家经常账户差额占GDP比重都在向中线收敛。

第五个判断,国际贸易增长乏力。-年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7%,带来了整个世界制造业繁荣。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国际经济增长放缓、全球总需求水平下降的影响,国际贸易增长趋缓。—年,国际贸易增速下降为4%。年进一步下降为3%。相关预测表明,年国际贸易增速为2%,甚至更低。我们利用国际市场增加出口的条件发生了变化,依靠内需带动国内经济增长成为大势所趋。

第六个判断,全球货币政策分化。全球货币政策分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分化。从去年12月份开始,美联储已经打开加息窗,逐步紧缩货币政策。与此同时,瑞士中央银行、瑞典中央银行、丹麦中央银行、日本中央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等却通过持续降息至负利率的方式,继续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也出现严重分歧,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韩国、智利、土耳其和新西兰等通过大幅降低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俄罗斯、巴西等通过持续大幅加息,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由于俄罗斯、巴西主要是依赖外资推动本国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旨在通过高利率和大利差来防止资本外流。

第七个判断,美元进入历史上第三个升值周期。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元汇率波动经历了六个强弱轮回,目前已经进入第三个升值周期。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经济复苏情况相对较好,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率先实现正常化。较好的基本面和加息预期,造成国际资本流动方向发生逆转,推升美元汇率。

第八个判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会低位徘徊。国际大宗商品主要用美元计价,美元持续升值引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下行、低位徘徊。

二、关于国际秩序调整方向的分析

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形势快速变化,主要是因为国际经济秩序正在进行重大调整。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调整。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为例。TPP的相关内容:一是关于货物贸易,主要原则是全面市场准入,即取消所有产品关税,绝大部分工业品关税将在《协定》生效后立即取消。二是关于服务贸易和金融业,主要原则是负面清单。三是关于投资,主要原则是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四是关于知识产权,主要内容是延长知识产权的保护时间,扩大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五是关于国有企业,主要原则是竞争中性,即政府不得在融资、监管、政府采购、透明度方面向国有企业提供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六是关于劳工保护,主要内容是工人的工资由老板和工会双方共同商定。TPP与WTO都是全球化的产物,不同之处在于WTO的全球主要是商品交易全球化,侧重对外政策,比如,关税政策和贸易政策等。TPP的全球化主要是生产过程全球化,包括国内政策,比如,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

第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当代世界经历了两个国际货币体系,一个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一个是牙买加体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实行了固定汇率制度或钉住汇率制度;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失衡时,主要通过中央银行加息或者减息来调节国际收支再平衡。在牙买加体系下,主要的储备货币除了美元之外,还有欧元、英镑、日元;主要汇率制度有两种,一是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二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国际收支失衡时,既可以通过利率政策也可以通过汇率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再平衡。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矛盾仍然是特里芬悖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向是储备货币多元化,人民币国际化是符合这一方向的。

第三、金融监管模式的重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世界经历了三次比较重大的关于金融监管模式选择的讨论。第一次讨论是关于分业监管与综合监管,通过此次讨论多数国家选择了混业经营、综合监管,比如,德国和美国等。第二次讨论是关于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通过此次讨论,许多国家选择了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的模式。比如、欧盟和美国等。第三轮讨论是关于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一些国家选择了审慎监管+行为监管。比如英国、荷兰和澳大利亚等。

未来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指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三个统筹,即统筹监管系统重要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尤其是负责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审慎管理;统筹监管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包括重要的支付系统、清算机构、金融资产登记托管机构等,维护金融基础设施稳健高效运行;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通过金融业全覆盖的数据收集,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三、关于中国供给侧改革的主要逻辑

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逻辑:从提高供给侧质量出发,用改革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从而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基础是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中国供给侧改革的五大支柱是“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中国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四、关于中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机制,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支持经济转型的能力。

第一、丰富金融机构体系。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稳妥推进金融机构开展综合经营。推动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小额贷款、融资担保机构等发展。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二、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创造条件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发展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完善债券发行注册制和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加快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稳妥推进债券产品创新,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服务。健全利率、汇率市场决定机制,更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推动同业拆借、回购、票据、外汇、黄金等市场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创新。加快发展保险再保险市场,探索建立保险资产交易机制。

第三、改革金融监管框架。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明确监管职责和风险防范处置责任,构建货币政策与审慎管理相协调的金融管理体制。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金融业综合统计,强化综合监管和功能监管。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建立针对各类投融资行为的功能监管和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监管框架,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

王宇博士演讲内容均为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供职单位立场。

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liqing.com/dxdm/8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