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建议将手机横屏观看效果更佳
长距离跑步损伤,其实可以预防(一)
经常跑长距离的人总会遭遇不同部位的损伤病患,尤其是刚刚接触长距离跑运动的跑者。我从事长跑也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上学时候是校队,专项是中长跑和竞走,另外也会经常参加定向越野和越野挑战赛;大学毕业之后,继续坚持跑步,每年都会参加1-2个越野跑比赛或者是半马、全马。伤病我也经历过无数次,其中腱鞘炎和筋膜炎是我经历最多的跑步伤病。后来因为跑步兴趣所致,开始了解个中原因。我发现有几个问题应该是跑者共通的,这些问题,平时也是跑者经常讨论,但多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把健康和跑步成绩的提高结合起来探讨。如果能够重视这些问题,不仅伤病可以做到有效预防,同时还有助于跑者提高跑步成绩。其实,许多经典的跑步书籍已经阐明跑步不单单是跑,它需要几个体系来作为支撑,跑步损伤也是如此,例如膝盖疼,也许不是跑量的事,或许是路面或许是鞋子,也或许是跑姿的问题。
一、跑姿:跑姿是决定跑步健康和跑步成绩的一个关键因素,所谓正确的跑姿不是因人而异,而是一种共通的运动生物力学规则。跑姿其实不单单是下面所说的重心、摆臂、送髋、足着地四点,但这四点基本上是造成或者说避免跑步损伤的重点。跑姿1——重心:公路跑步者身体重心应处在与身体垂直的方向,前倾(美国曾经推崇重心前倾跑,但现在已经不再提及这种跑法)和后仰,实际上都是增加身体尤其是髋部以下关节和肌肉的负荷,时间久了会形成肌肉劳损。重心即是平衡,找到身体跑步时的平衡点,是第一位。控制跑步重心的主要肌肉是在腰腹部,即腹部肌肉(腹内斜肌、腹直肌、腹横肌)和背部的竖脊肌,这也是所谓核心的肌群,无论从事何种运动,控制身体的核心肌群都需要强化。跑步如果腹部肌肉力量欠缺,会导致身体上半身后倾,重心后移;竖脊肌力量差些,跑步时间久了会弓背、身体前倾,重心随之前倾,另外,重心前倾者摆臂幅度通常不够充分。
人体重心重心后倾重心前倾
跑姿2——摆臂:摆臂实际上也是维持跑步者身体平衡的关键因素,正确的摆臂能够令上肢力量发挥在跑步的行进方向,帮助跑者提高速度、创造良好的跑步节奏。公路跑节奏是至关重要的,动作的节奏、呼吸的节奏,这些能够令跑步者把体内能量充分转化为前进的动能。正确的摆臂,是上臂(大臂)和前臂(小臂)保持90度角,与躯干呈水平方向前后摆动,长跑时的前后摆动幅度可以根据心率高低适当调整,通常来说,速度越快摆臂幅度越大,反之亦然,但要注意,后紧前松的原则,就是向后摆臂拉到肩关节最大值,向前摆动应放松,手的位置不要超过胸部高度为宜。摆臂表面上看,是为了提高跑者的成绩,与损伤无关。但如果摆臂不正确,引起的错误姿态,如身体躯干晃动,增大能量消耗和身体肌肉负荷,久而久之,依然逃脱不了肌肉劳损的损伤风险。
英国米之王MoFarah(莫法拉赫)侧面摆臂90度角的技术动作,同时注意看上身躯干与地面几乎也呈90度角
牙买加闪电UsainBolt(尤塞因博尔特)侧面摆臂90度角示范
短跑名将Gay(泰森盖伊,美国)和Blake(尤罕布雷克牙买加)正面摆臂姿态,高速冲刺状态下,两臂始终在与躯干水平方向上前后运动
跑姿3——送髋:提起送髋,很多人体会不到,什么是送髋?送髋实际上是跑步者跑步时下肢做触地-支撑-蹬地过程带动髋部的一个连锁动作。从事过运动尤其是径赛项目或上过体育课的朋友应该能知道“后蹬跑”这个词,实际上后蹬跑就是把“送髋”动作发挥到最大值的一个身体素质或热身练习的过程。竞走项目运动员格外要求髋部的灵活性,送髋,对于竞走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令运动员加大每步的步幅。我们看到竞走比赛运动员的“扭屁股”实际上就是他们在不断完成一个又一个“送髋”的周期性运动。同理,试想一下,按照普通人长跑一步1米距离来算,1万步便是米,当“送髋”让跑动步幅每一步增加5-10cm的长度,1万步便是-米的距离。折合成时间,意味着在同样十公里距离上,这个动作可以比我们自己快出至少2-5分钟。
竞走运动员比较夸张的送髋动作
跑姿4——足着地:足着地一直很有争议,长跑时是足跟先着地好还是前掌先着地好,还是足中先着地好。实际上,足着地是个过程,它的标准不是唯一的,每种着地方式都不存在致命损伤的问题,但这还需要一个前提:如果你的跑步能力很强,强到平均米3分30的水平以内且体重轻盈,那么前掌先着地的方式没什么问题,例如像肯尼亚的Makau,体重47KG,他以的水平跑完全马,全程都是前掌着地。但这也不是说专业跑者都要前掌着地,长跑女皇拉德克利夫就是典型的后跟着地选手,实际上后跟着地的跑法在长距离跑项目中更较为常见。再来说说足骨,足骨是由26块骨构成,其中跟骨和距骨是位于足后部,俗称脚后跟位置的最大两块骨,它们主要来承受人体自身重量,前掌至足尖是由5块跖骨和14块趾骨组成。前掌上这些碎细的骨骼,对于普通跑者来说,如果没有多年的跑步经验积累,加上自重较大,如果采用前掌着地的方式,会存在应力性骨折的风险(应力性骨折:即骨骼反复受到冲击而形成的骨折)。而且速度慢者采用的前掌着地,由于支撑力和运动惯性的不足会形成前掌先着地继而足中、后跟着地的现象,这其实不是真正的前掌着地,而是俗称“假前掌着地”方式。这样的着地方式,时间久了,会让足底内外韧带和肌肉劳损,患足底筋膜炎的可能性增大。
上图:前掌着地足底压力界面和肯尼亚前世界纪录创造者帕特里克·马卡乌(PatrickMakauMusyok)前掌着地截图
后跟着地足底压力界面后跟着地(左图)和前掌着地(右图)对比
假前掌着地足底压力界面易发生足底筋膜炎的区域
总结:跑姿中上述提到四个主要方面,看似“重心”和“足着地”很重要,它们会引起身体各种不良的反应,有些问题不加注意如应力性骨折,还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失。摆臂和送髋依旧不能小觑,因为保持身体的自然平衡是减少损伤的基础,送髋动作客观地说,是这四个方面中略显次要的环节,是建立在其他三方面基础之上,提高成绩的一项技术动作。(待续)
注:以上内容中部分图片摘自网络
关于TELab更多信息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liqing.com/rkzz/7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