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晓律,年、年、年在南京大学分别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到格林内尔学院、耶鲁大学、萨塞克斯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为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平台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欧洲学会历史分会副会长、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世界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世界近现代史、英国史和现代化研究,代表性著作有《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与钱乘旦合著)《战后发展理论研究》《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世界各国工业化模式》《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等。
摘要
对于欧洲福利国家产生的危机,各国学者从多个视角作过研究,但并未清晰地解答拖累欧洲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与化解之道。福利制度在欧洲的建立,一方面具有其普适性特征,因为生产与消费的社会化必然导致生活福利的社会化,工业经济迫使社会保障职能由地方小共同体向国家转移;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特殊性,因为欧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率先起步使之获得了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独占性优势,为其向国民提供更好、更高标准的社会公共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它又成为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以提供社会福利为代表的软权力控制模式有效化解了发达国家若干激烈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外部经济优势地位的弱化与向消费社会的转向,对欧洲福利社会的可持续性产生了巨大压力。由于欧洲现代福利制度构建于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与生产、分配、消费密切相关,因此,欧洲在福利制度方面的调整即福利制度标准设计的合理区间,就是如何在保持高效生产和进行公平分配的两大选项中保持一种动态平衡。这需要把握以下原则:第一,福利制度的国家与政府主导原则不能被虚化,应当发挥提供、引导和监督的决定性作用。第二,生产力第一原则。国家如果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应该更多地投入投资型社会福利和工作福利,而不是平摊式的分享福利和消费福利。第三,从制度设计的源头上严格控制福利机构的规模。应尽可能通过先进技术手段构建某种扁平化的高效率管理模式,避免各种与福利有关的社会集团利益固化。第四,严防“过度福利化”。就长远而言,高福利对于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害的。较低标准的普适性福利,应该成为福利标准设计的基本原则或是首要原则;同时,应通过各种立法,严禁各种政治势力利用福利承诺来争取选票。
关键词
欧洲普适性福利制度外部特殊性福利与社会控制福利与发展
福利国家制度是欧洲以及西方国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然而,早在年,美国人就认为这种福利模式拖累了欧洲。理由是,该模式鼓励人们紧紧抓住他们国家提供不起的福利待遇不放,非但不能使人们增强信心,反而使人们对未来产生担忧,使人们更关心捍卫现有的东西,而不是去创造还没有的东西。尤其是欧洲遭遇金融危机后,希腊等国的主权债务危机久拖不决,福利国家模式是不是导致这一危机的根源,再次受到了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liqing.com/lyjd/8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