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以来,关塔那美军摩基地,一直是美国和古巴之间的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遗留问题。
名义上,美国一直“租用”着关塔那摩,而,所谓的“租金”,竟还保持着上世纪初的定价——每年美元!
对,大家没看错,一年交多刀,就买断了面积与我国厦门岛相当的关塔那摩的“使用权”。更何况,该地处于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大西洋的交汇处,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早在大航海时期,加勒比海地区就被殖民者们盯上了。从年开始,古巴沦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人疯狂传教的同时,靠着古巴的蔗糖、咖啡和雪茄,美美的发了好几个世纪的横财。直到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衰落的西班牙战败,古巴和菲律宾这两块殖民地,又被转手给了美国。
到了年,在美国的胁迫下,古巴议会修改了宪法,增加了“普拉特修正案”。这个修正案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赋予了美国干预古巴内政的权力,美其名曰“以军事和外交等手段,保护古巴的独立与民主”。
有了“普拉特修正案”的加持,美国马上行动了起来。同年5月20日,美国扶植下的古巴共和国宣告成立,自此,古巴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亲美历程。
次年,美国又利用“万能的”普拉特修正案,强行租借了“被保护国”古巴的关塔那摩湾,用作为海军基地,每年的租金是美元的,期限呢,竟然是霸道的——“无限期”。
这么个一边倒的合同,自然被古巴人怀恨在心。只是,此时刚刚独立的古巴,胳膊实在拧不过大腿,只能默默的咽下这口怨气。毕竟,此时,伟大的卡斯特罗还没出生呢。
原本,不少古巴中产阶级想借助美国力量赶走西班牙人,建立真正的独立政权,没成想,赶走了恶犬,竟然同时引来了胃口更大的豺狼。
到了上世纪30年代,深度亲美的古巴巴蒂斯塔政府又进一步修改了租借条款,把租金涨到了每年美元!
古巴独裁者巴蒂斯塔,被又称为“古巴的蒋介石”。
这么看,涨租金是好事啊(虽说只是装样子的)。其实,险恶用心在后,除了涨价,这次“修约”,竟把新版的“租借条款”直接写入了古巴宪法,还以两国政府的名义规定——租借合同没有期限,除非古美两国双方都同意,租约才可以终止。
对,双方都一同说“关”才算数。这让后来的古巴在法理上,并不占主动权。
总之,从20世纪初开始,美军基地就在关塔那摩根植了下来,用以监视和威慑整个加勒比地区的“异动”。关塔那摩基地日常的电力、食品和淡水供应,都由古巴本土供应。
直到,年1月1日,古巴革命胜利,名声狼藉的巴蒂斯塔被赶下台。
开始的时候,无论是美帝,还是卡斯特罗的古巴革命政权,双方并没有直接撕破脸,都比较克制。
甚至,美国方面曾一度认为,甩掉巴蒂斯塔这个不给力的“猪队友”,未尝不是件好事儿。于是,在古巴革命两个月之后,美国正式宣布承认古巴革命政府;而卡斯特罗的革命政府呢,即便跟美国三观相悖,但也曾希望能在维护国家利益和政治军事外交自主权的前提下,与美国尽量保持友好关系。
此时,古巴本土仍维持着对关塔那摩美军基地日常的电力、食品和淡水供应。
然而,不出半年,美国发现,在古巴革命政权当家后,自己不但没好处可捞,甚至之前拿到的好处,也要统统被“没收”、充公。于是,正式开始了对古巴铺天盖地的“制裁”和包围、颠覆。
显然,美国的各种攻击性举措,把古巴直接推向了苏联的怀抱。
那边,赫鲁晓夫一看古巴的位置,心里是乐开了花,又买糖来又买雪茄,又卖石油又卖机械,还免费送了马列主义。
随后,主动运去了大量核弹头,包邮不说,还派师傅上门免费调试安装。这就是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鉴于美国、古巴已经彻底撕破脸。把美帝赶出关塔那摩基地,成了古巴的重要议题。
为了让美国人赶紧滚出去,古巴也是下了功夫的。最先,还是采取所有房东们的惯用招数——给关塔那摩基地断水、断电、封锁交通,拒绝供应食品和生活资料等等。
然而,美国实在太有钱。一开始的时候,花高价,去周边的牙买加买淡水,自己建设风力发电站,生活物资直接从本土或者其他拉美国家运过来,进而又逐步建立起了海水淡化设施。没多久,就又恢复到了先前那种既不愁吃也不愁喝的状态。
毕竟,那个年代,美国不差钱,又有关系人脉,在自己的“后花园”折腾,什么事儿做不到呢。
一看断水断电断粮没能让美国服软,古巴又赶紧把议题拿到各种国际场合去呼吁,要求结束这个“不平等条约”。
古巴亮出《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中的条款——“一国强迫他国签订的任何条约,都是无效的”,认定关塔那摩基地非法。毕竟,多美元租用这么大片土地,还搞了个无限期永久有效的合同,这条约,明白着就是不平等,欺负人的。
然而,奈何美国长期把持着各大国际组织的话语权。古巴就算磨破了嘴皮子,美帝那边一句话就给顶回去了——“条约是你们自愿签的”。
来硬的呢,很明显,两国体量和国力相差悬殊,要搞直接军事对抗,就等于古巴在自取灭亡。
最终,古巴只能以拒收“租金”的形式,来表达对关塔那摩基地存在的严厉“抗议”。很显然,一旦古巴政府收了这区区美元,就等于承认了当年的协议。更何况,这仨瓜俩枣的钱,租一年军事基地,非常有讽刺和羞辱的意味,是断然无法接受的。
进入本世纪,美国在中东战场上抓到的俘虏,很多都运到了这里,进行严酷的审讯和关押。
显然,关塔那摩交通便利,距离美国很近又不在美国本土上,这样,严刑逼供不太会受美国法律的监管和约束,对美国军方来讲,非常的理想。
于是,21世纪的关塔那摩,很快从纯军事基地,变身成了全球家喻户晓的“黑监牢”。甚至一度搞得全球人民一提及“虐俘”,第一反应就是关塔那摩监狱。
(内部监舍,设计上貌似还是非常流行的“极简”风格)
当年,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奥巴马总统曾经一度想把这个不光彩的存在彻底关掉。但实际操作起来发现,难度还挺大——很多囚犯真的不知道送给谁好:一些非常极端的恐怖分子,放出来会威胁全人类;更多的俘虏则面临原籍国家拒绝接收的窘境,还还有一些囚犯,甚至被直接吊销了国籍,成了“黑户”。因此,当今的关塔那摩监狱虽然规模小了很多,但还是一直维持着运行。
目前,塔那摩基地基地与古巴管辖区的分界线是一条公路,公路两侧仍埋着冷战时期遗留下的大量地雷,属于严密的军事禁区。
对于美国这个赖皮的租客,古巴努力了半个多世纪,实在是打不过,也说不过。于是,思前想后的,干脆让关塔那摩基地发挥点“余热”好了。
蹭着“美军虐俘丑闻”的热度,古巴旅游部门开放了关塔那摩周边地区,作为旅游景点。
在基地附近小镇的瞭望台上,通过高倍望远镜,来近距离观察基地内的建筑和车辆、人员,被当成一项“特色”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还带动着一系列的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据说,每年的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liqing.com/lyjd/10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