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已久的德国联邦议会选举于9月26日落下帷幕。
根据当晚公布的初步结果,社民党(SPD)得票25.8%,联盟党(Union)24.1%,绿党(Bündnis90/DieGrünen)14.6%,自民党(FDP)11.5%,选项党(AfD)10.5%,左翼党(dieLinke)4.9%。
更早前的结果,图片来源:CNN
本次大选之所以“非同寻常”,不仅因为执政了16年的默克尔不再参选,从而亲手结束了以她名字命名的一个“时代”,更因为迄今为止“两党独大,小党补缺”的德国政治架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由于红黑这两个传统大党均远离以往的“常态”(30%+),除左翼党目前还在5%门槛上挣扎、前途未卜之外,其他各党得票率呈现“平分秋色”(10%-20%区间内)的局面,使未来的组阁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错综复杂和难以预测。
从目前的情况看,有两个模式基本可以排除,那就是“大联合政府”和所谓的“红红绿”模式。根据大选的初步结果,社民党略为领先联盟党,但两党得票率相差仅一个百分点,因此,肖尔茨(OlafScholz)和拉舍特(ArminLaschet)两人最终谁能入主总理府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更为关键的是,两人中谁能成为默克尔的接班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绿党和自民党的合作意愿,也就是说,这两个“小党”将成为“造王者”(Kingmaker)。有鉴于此,下一届德国政府不是由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组成的“交通灯”模式(红黄绿),就是联盟党领导的“牙买加”组合(黑绿黄)。
选前的各类民调虽然已预示了这样的结局,但是,由于近年来的重大政治“预测”经常失灵(特朗普当选、英国脱欧),因此,绝大多数政治观察员和学界专家选前都“未敢”对本次大选作进一步的判断。
现在,大选已结束,尘埃渐落定。人们可以相对从容地去分析和回顾了。
肖尔茨的逆袭“奇迹”
今年年初如果有人打赌谁能在9月大选中名列前茅,恐怕无人会押注社民党“总理候选人”肖尔茨(OlafScholz)。
肖尔茨胜选后发表讲话,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的确,经过与默克尔的三次“大联合”执政,社民党这个在战后曾产生过勃兰特(WillyBrandt)、施密特(HelmutSchmidt)和施罗德(GerhardSchrder)三位总理的老牌政党,曾沦为支持率仅为15%的“二流政党”,德国左营第一大党的地位一度被绿党超越。
但肖尔茨却出人预料地逆袭成功,创造了一个不小的政治“奇迹”。
毕竟,默克尔在自己执政的16年中,成功地将执政伙伴社民党的左翼理念“化为己有”,使这个百年老党显得越来越“可有可无”。
上届大选(年),社民党的支持率骤降5.2%。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是社民党的“至暗时刻”。社民党痛定思痛,决意哪怕下野也要结束与联盟党“自杀式”的联合执政。
在这种情况下,默克尔不得不寻求与绿党和自民党组阁,即所谓的“牙买加”模式。经过4周的“摸底接触”(Sondierungsgesprch),自民党认为遭到默克尔的“冷遇”而绿党却受到了她的“青睐”。11月19日,主席林德纳(ChristianLindner)扔下那句“宁愿不执政,也不错误执政”的“豪言壮语”后,终结了“牙买加”模式在联邦层面的首次尝试。
这时,处于组阁窘境中的默克尔不得不转而重新“拉拢”社民党。
或许是接受“责任感召”,或许因为“眷恋执政”,总之,社民党经过一番痛苦的斗争后,党内高层还是决定再与联盟党联袂执政。
这一步导致党内左翼的强烈反弹,党内斗争持续不断。从年至年,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党主席换了两位,均是“风光上台,尴尬下马”,都在位仅一年左右。
这种党内乱象自然加剧了社民党支持率的进一步下降。
年夏,社民党决定对未来的党主席实行男女搭档“双人制”,并采取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选举程序:
1)参选报名为期两个月(7月1日至9月1日);2)只有获得至少五个基层党部(Unterbezirke)、一个大区党部(Bezirk)以及一个州党部支持的候选组合(Team)方能进入下一轮;3)之后要在23个地区竞选活动(Regionalkonferenz)中面对党内基层的轮番“拷问”;4)10月14日至25日,举行第一次网络和邮寄投票,10月26日宣布结果;5)如果没有一个组合获得绝对多数,则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两个组合之间决出最终胜负(11月19日至29日);6)11月30日,公布第二轮投票结果;7)12月6日,在柏林举行党代会,正式确认普选党主席的结果。
出乎许多人的预料,副总理兼财长肖尔茨的“名人组合”竟然败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组合。
至于两位新党魁“名不经传”到什么地步,我们在以下事实中可见一斑:至今,很多德国人都记不住博尔扬斯(NorbertWalter-Borjans)和艾斯肯(SaskiaEsken)这两个人的名字。
那次选举的结果与其说是肖尔茨本人的失败,不如说是党内左派的胜利。
社民党在大联合执政中的逐年“磨损”,使党内基层怨声载道,要求恢复本党左派传统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党内左翼人士眼里,肖尔茨属于“保守派”,不仅因为其在大联合政府中身居要职,还因为他在施罗德执政时期主持推行了大规模削减社会福利的“年议程”(Agenda)。
在德国,若要从政,不走政党路线基本无望;若要主政,不坐稳党魁一职很难成功。
在联盟党内,无论是基民盟还是基社盟,党政几乎从未分离过:当年科尔先掌握了基民盟,才在总理宝座上呆了那么久;默克尔之所以能成为“政治常青树”,也与其“党政必须集于一身”的信念有关。
这方面,社民党在其战后历史中曾走过另一条路,让其饱尝了“党政分离”带来的痛苦。以前总理施密特和施罗德为例:
施密特是位精干的政治家,但基本上走的是“白专”道路,担任过政府部长,议会党团主席等职,却从未当过党主席(或许也不屑吧)。年,勃兰特因“纪尧姆间谍案”辞去总理职务后,并未放弃把控社民党,在党主席位置上一直坐到年。所以,施密特虽然顺利接任总理一职,却从未掌握党内权柄,导致自己在一些重大决策(如北约“双重决议”)时处于党内党外“腹背受敌”“两面夹击”的尴尬局面。
施罗德当总理的开始阶段也走过类似的“弯路”:他入驻总理府,党权却掌握在“小拿破仑”拉方丹(OskarLafontaine)手中。最后两人关系失和,拉方丹辞去党政所有职务,施罗德才完成党政大权的统一。
亲身经历过这一切的肖尔茨很清楚,若要入驻总理府,必须首先争得党魁一职。可最终结果完全出乎他本人的预料和希望,所以,落选后的他一度非常沮丧,变得无声无息。
肖尔茨的党内败选,说明广大党员或党内主流并不认为他能代表社民党的传统理念,或不相信他会带领本党回归传统理念。
但是,中文里有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西方也有这么一句话:当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肖尔茨在争夺党魁的竞争中败给了“名不见经传”的对手,而对手恰恰因为“名不见经传”而深知自己难以担当将社民党从民调“地窖”带回“地面”甚至“楼上”的重任。
左派力量虽然在党内占据了上风,但他们同时也清楚,争夺党内权柄与竞选总理毕竟是两码事,党内民意不代表选民意志;而且,普通党员与党内干部的目的也并不总是一致的,后者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liqing.com/lyjd/10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