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牙买加 >> 旅游景点 >> 正文 >> 正文

彩虹行动德国重巡洋舰的耻辱之战,德国海军

来源:牙买加 时间:2022/8/30
白癜风怎么治最好 http://pf.39.net/bdflx/131204/4302821.html

年底,随着盟军北非“火炬”登陆行动的结束,大批运输船只得以腾出,于是再度恢复了北极航线,开始对苏联实施大规模的海上运输行动。而希特勒为了保卫挪威,预防盟军发起登陆行动,将德国海军的主力舰都部署到了挪威海域,这些强大的德军水面军舰对盟军北极航线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围绕着护航和反护航的作战行动将再次爆发。

“彩虹行动”的具体作战内容

一支代号为“JW-51B”的盟军护航船队于12月22日驶离尤湾(苏格兰)向苏联的摩尔曼斯克港驶去,这支船队包括14艘大型运输船和6艘护航驱逐舰,运载着辆坦克、辆汽车、87架战斗机、33架轰炸机以及7万吨其他军用物资,进入巴伦支海时还会得到额外2艘轻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的支援。为了拦截这支具有重要意义的护航船队,德国海军出动了“希佩尔”号重巡洋舰和“吕佐夫”号袖珍战列舰以及6艘驱逐舰组成的强大特遣舰队,行动代号“彩虹行动”。

“彩虹行动”是根据希特勒的作战原则而制定的,希特勒要求在尽可能保证主力舰安全的前提下执行强有力的反护航作战,但是又指出,即便面对“势均力敌”的敌人时,也要谨慎行事。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命令,既要求德国海军进行有力的拦截行动,又要求其极力避免任何危险的对抗行动,这对德国海军的作战行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国海军制定了一个精心的计划,特遣舰队将分为两个作战编队,分别由一艘主力舰各率领3艘驱逐舰,部署在盟军船队航线的南北两侧。一旦发现盟军船队,北部作战编队将首先发起进攻,吸引盟军的护航军舰,迫使盟军运输船队向南转向,这样南部作战编队正好可以攻击毫无抵抗能力的盟军船队。这个计划确实非常巧妙,可以有效的将盟军的护航军舰和运输船分隔开来,但是也存在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德国舰队也不可避免的分为2个相距较远的作战编队,削弱了其整体战斗力,一旦遇到盟军的巡洋舰或战列舰等主力舰,后果不堪设想。当时德军收到的侦察报告并没有发现有巡洋舰的存在,以为只有驱逐舰在执行护航任务。

作战双方主要军舰的性能比较

德军主要作战舰艇

“吕佐夫”号袖珍战列舰:即大名鼎鼎的“德意志”号袖珍战列舰,考虑到此舰一旦战沉所带来的严重士气影响,才改名为“吕佐夫”号。该舰标准排水量吨(满载吨),最大航速28节,舷侧装甲38-毫米,甲板装甲19-57毫米,装备有6门毫米主炮、8门毫米副炮、6门毫米高射炮、28门40毫米高射炮和2具四联装鱼雷发射管。该舰在设计之初是为了执行远洋破交作战,主要作战对象是重巡洋舰,“吕佐夫”号袖珍战列舰在火力和装甲防护上远胜那些吨级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战斗力介于中战列巡洋舰和重巡洋舰之间。

“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二战时期德国海军最重要的一级重巡洋舰,标准排水量吨(满载吨),最大航速32.5节,舷侧装甲40-80毫米,甲板装甲55-毫米(双层),装备8门毫米主炮(最大射程37Km)、12门毫米高射炮、12门37毫米高射炮和4具三联装鱼雷发射管。

英军主要作战舰艇

“谢菲尔德”号轻巡洋舰:属于英军“城”级轻巡洋舰,标准排水量吨(满载吨),最大航速32节,装备12门毫米主炮、8门毫米高射炮以及众多的小口径高射炮和鱼雷发射管。值得一提的是“谢菲尔德”号轻巡洋舰加装了对空预警雷达、对海搜索雷达和火控雷达,这让“谢菲尔德”号在海况复杂的巴伦支海仍能保持较强的战场感知能力和火力打击能力,这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中至关重要。

“牙买加”号轻巡洋舰:属于英军“斐济”级轻巡洋舰,标准排水量吨(满载吨),最大航速31.5节,装备12门毫米主炮、8门毫米高射炮、8门40毫米高射炮、2具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和6具深水炸弹发射装置。“牙买加”号轻巡洋舰实际可以看作是“谢菲尔德”号轻巡洋舰的缩小版,火力上不相上下,装甲防护则较弱,为了满足轻巡洋舰不得超过吨的条约规定而设计的。

总得来看,德国舰队拥有毫米以上火炮14门,毫米以上毫米以下的火炮8门,总计22门;而英国舰队拥有毫米以上火炮24门,毫米以上火炮则一个没有,因此单纯从主力舰的火力上来看,德国舰队是占据了明显的优势的。不过由于在实际作战中,德军两艘主力舰是分开行动,因而在交战中并没能体现出这一优势。

战斗

12月31日8时,英军“JW-51B”护航船队的驱逐舰率先发现了位于船队西面和北面的德国北部作战编队(包括“希佩尔”重巡洋舰和3艘德军驱逐舰),当时德舰正以各自相距24公里的位置做大范围的搜索行动,6艘英军护航驱逐舰随即分出5艘前往拦截德国舰队,留下1艘继续掩护船队。英军驱逐舰不可能与强大的“希佩尔”重巡洋舰抗衡,但是他们采取了巧妙的战术来牵制“希佩尔”号。那就是佯装对“希佩尔”号实施鱼雷攻击,从而迫使“希佩尔”号采取规避机动,向北避开英军的攻击,期间“希佩尔”号重创了英军“昂斯洛”号驱逐舰并击沉了“布兰布尔”号扫雷艇。英军“忠实”号驱逐舰也被“希佩尔”号强大的火力所击沉。目前为止,战事对于德国海军来说非常有利,英军的护航驱逐舰编队正在慢慢被“希佩尔”号吞噬。

就在“希佩尔”号和英军护航驱逐舰缠斗时,更北面的英军巡洋舰编队悄然驶入了战场,并向“希佩尔”号展开炮击。当发现与之交战的是英军2艘巡洋舰后,“希佩尔”号选择了撤出战斗,这完全是根据希特勒的命令执行的,他亲自下令德国舰队不得与哪怕是“实力均衡”的对手进行对决。在此期间,发生了一起乌龙事件,德国“埃科尔特”号驱逐舰误将英军巡洋舰认作己方的主力舰,试图加入这支编队,很快被英军巡洋舰编队的集中火力所击沉。至此北方的战斗基本结束。

南方的德国南部作战编队(包括“吕佐夫”袖珍战列舰和3艘驱逐舰)实际已经错过了英国护航船队,是在听到后方的隆隆炮声才转身掉头加入战斗的,他们发现了护航船队并展开炮击,但是由于英国驱逐舰释放了大量的烟雾,使得“吕佐夫”袖珍战列舰无法有效的命中目标。由于“希佩尔”号已经选择了撤退,“吕佐夫”袖珍战列舰也放弃了和“希佩尔”号进行会合,也退出了战斗,巴伦支海战就此结束。德国海军投入两艘强大的主力舰,却没能击沉一艘运输船,仅仅击沉了英军一艘驱逐舰和一艘鱼雷艇,战果微不足道。由于没能成功地摧毁任何一艘运输船,显然这场战役的失败者是德国海军。

谁应该为这场失败负责?

巴伦支海战的失利对德国最高统帅部产出了极大的震动,希特勒对于德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的表现大为不满,下令解散所有的大型巡洋舰和主力舰,并拆除这些军舰,将军舰上的巨炮改作为海岸炮。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指出,仅靠驱逐舰舰队无法完成作战任务,而且拆除这些巨舰将极大的打击德国海军的士气,他请求希特勒保留这些主力舰和轻巡洋舰,随即遭到希特勒的解职。德国潜艇总司令邓尼茨担任新的海军总司令,邓尼茨也没有执行希特勒的拆除命令,而是说服了希特勒暂时保留这些军舰。至少在表面上看来,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为这场失败承担了责任,那么责任真的在雷德尔身上吗?还是在德国重巡洋舰的官兵身上?显然都不是!

真正的责任在于希特勒,从一开始的作战计划制定上,希特勒就牢牢的束缚了他的海军将领们,既要求进行有力的进攻行动,又不得让主力舰冒一定的风险,这完全是自相矛盾的命令。这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当“希佩尔”突然遭遇英军的2艘巡洋舰时,选择的撤退,而不是坚决的战斗。当时德国舰队合理的选择就是,“希佩尔”号应继续战斗,并逐渐向和从东面赶来的“吕佐夫”号袖珍战列舰会合,然后歼灭或者击退英军巡洋舰编队,然后再追上那些缓慢的运输船队,展开屠杀。但是在希特勒的严令下,德国舰队指挥官犹豫了,2艘英军巡洋舰的突然出现完全出乎德军的意料,他们担心这次袭击计划已经暴露,可能还会有强大的英军主力舰出现,出于安全的考虑,选择撤退也是合理之举,是符合希特勒的“不冒险”原则的。但是最后希特勒却德国海军的表现大发雷霆,还解职了海军总司令,殊不知真正该为这场失败负责是希特勒自己!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liqing.com/lyjd/10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