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牙买加 >> 国家象征 >> 正文 >> 正文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验十二

来源:牙买加 时间:2021/7/30
济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31229/4319054.html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验(十二)

必修二综合

命题人:濂溪之石考试时间:60分钟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共30题,每题2分,计60分)

1、与重视农业相配套,秦国的山林川泽资源属于国有,商鞅主张对于一般的山泽产品,由于品类繁多,零星分散,允许私人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朝廷采用征收重税的办法将大部分利润收归国有。商鞅此举

A.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加重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C.具有驱民归农之意图

D.蕴含一定环境保护意识

2、汉武帝即位时,希望治下“百谷丰登,德润四海,恩泽于草木”;于是,将公田“假(借)以氓隶(平民)”,并要求公家“议减”“租挈与郡同”。这一做法

A.壮大了自耕农规模

B.初步实施了均田制

C.利于小农经济发展

D.表明租佃经济普及

3、《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各郡设铁官44处,而封国更以冶铁为利,如“赵国以冶铁为业”。汉武帝时博士徐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其理由是“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这说明汉代

A.铁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

B.冶铁业发展有利农业生产

C.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D.农业已普遍实现精耕细作

4、城隍是道教神话中的城市守护神。唐代奉祀城隍神已较盛行,《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宣州司户”条引《纪闻》称,唐代“吴俗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甚至唐代地方守宰多有撰祭城隍文,祭祀城隍神者。由此可知,唐代

A.城市经济日益发达

B.地方官员全都迷信鬼神

C.道教成为主流思想

D.儒学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5、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B.流民问题得到解决

C.户籍管理制度松弛

D.国家人口数量激增

6、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中,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而未解体,逐渐瓦解而未瓦解,其根本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程度不足

B.中国自然经济与封建制度高度契合且有顽强生命力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D.洋务运动对自然经济具有保护作用

7、郑观应于19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担任轮船招商局帮办和开平矿务局总办之时,目睹外国商品倾销到中国造成白银外流,另一方面又造成通商口岸区域的本土的手工业者纷纷破产。由此可知,郑观应主张创办早期资本主义企业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财富大量外流

B.保护中国的自然经济

C.为自强提供资本和技术

D.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8、年,福建省设立福州织布局。“招集织徒,市购织具,量给伙食,限以三个月学成,领机归织。数月之后,每徒每月率能织布20余匹……城乡多仿照办理,每年约出布40余万匹,穷民执业,赖以滋生。”这一现象表明当时的福州

A.官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纺织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C.雇佣劳动关系已普遍存在

D.列强入侵瓦解了传统经济

9、甲午中日战争后,《国闻报》《国闻汇编》竭力鼓吹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和“西学”;《天演论》强调“自强保种”;《知新报》倡导“公羊三世”说以言进化,以为通过变法改革,可以循致大同。可见这些报纸的意义在于

A.倡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努力实现民主共和的目标

C.大力推动救亡图存运动

D.尽力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10、清末,有线电报自上海北达北京,“东北则达吉林、黑龙江俄界,西北则达甘肃、新疆,东南则达闽、粤、台湾,西南则达广西、云南”,连成了一个“殊方万里,呼吸可通”的电报网。有线电报的进步

A.便利了不同地区的联系

B.致使区域发展逐渐失衡

C.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进一步巩固了清朝统治

11、《良友》画报(年诞生于上海)百分之九十的封面都是女性,包括时髦女郎、影视体系明星、社会名媛等,只要代表着独立、自信的新女性都是封面所要歌颂的女性。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王若梅认为,《良友》牢牢抓住了摩登女性活跃而流动的魅力,在摄影和文字的虚实建构中为女性提供了模仿的对象。这说明《良友》

A.记录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B.致力于女性的解放

C.担当起社会启蒙的责任

D.以改良风俗为己任

12、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白银法案》,大幅度提高银价,在国内外大量收购白银。由于国际银价大大高于中国国内的银价,于是外国在华银行纷纷收购中国白银并运往海外。这一状况

A.推动了国民政府金融改革

B.提升了中国经济的影响力

C.促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改善了中国对外贸易状况

13、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我国土地所有制已经或者即将区别于古代,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发展成为可能,但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这表明中央倡导

A.把土改和合作化运动相结合

B.全国范围开始实施土地改革

C.在农村实施农业集体化经营

D.将农业作为全国的工作重心

14、-年,政府一方面陆续关、停、并、转了一批物资消耗大、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差、经过整顿仍然亏损的企业或者无力继续投资的在建项目,另一方面则将部分原来由集体企业“升级、过渡”的国营企业恢复为原来的集体性质。以上措施

A.加剧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B.表明此时工业发展陷人停滞

C.反映中苏关系破裂挫伤经济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

15、在年底以前最早创办的48家合资企业中,属于华侨、华裔、港澳华商投资的共28家,占60%。香港、新加坡和其他城市的华人实业界和金融界人士与中国合办的合营企业所取得的成功,引起西方企业家们的注意。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A.实施经济特区战略十分科学

B.单一的公有制开始发生改变

C.西方企业错失投资中国机遇

D.海外华侨推动改革开放启动

16、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是计划经济,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会议还强调要在计划体制、投资体制、财政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这表明当时

A.原有经济体制即将进行改革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探索

C.邓小平理论逐渐趋于成熟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17、学者王加华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乡村工业大发展,工业时间日益取代农事时间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轴心,相应阳历历法体系、钟点时间亦日益在民众中普及开来,守时、时间就是金钱等观念在民众头脑中逐步建立起来,这归根于

A.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B.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经济结构的变动

D.民众观念的西方化

18、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迖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生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19、在英国伟大的科学倡导者弗朗西斯·培根(—年)的著作中,有许多地方是借用远航探险作比喻。培根表示自己渴望成为新的知识世界中的哥伦布。穿过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悬岩(旧知识的象征),驶入大西洋,以寻找新的、更有用的知识。这说明,哥伦布等航海家对西方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激发了西方人科学探索的热情

B.激发了西方人的冒险精神

C.促进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潮兴起

D.促进西方人求新知于世界

20、英国重商主义者前期主张实行低工资,但在重商主义后期(即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高工资已经是重商主义的主流思想,他们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味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这一理论在当时得以实现的主要条件是

A.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其逐渐成为“世界工厂”

B.海上霸主地位的逐步确立使其占据贸易优势

C.圈地运动的进行有利于英国扩大国内市场

D.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有利于政局稳定

21、19世纪上半期,英国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代替了传统的招贴画、路牌等,成为广告的主要载体,广告成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传播现象和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职业。这一现象表明

A.资产阶级控制大众传媒业发展

B.经济对市场依赖程度大大提高

C.产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

D.报纸杂志的资讯传播功能弱化

22、每一个时代的技术发明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密切相关。下列技术发明中,对改变工业生产面貌和人类生活方式最具突出意义的是

A.内燃机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B.电力的广泛应用和一系列电气产品的发明

C.电讯技术的发明和推广

D.煤、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和应用

23、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于年所著的《丁丁在苏联》反映了记者丁丁前往苏联实地采访的经历。下列场景中,当时丁丁不可能经历的是

A.在某农场看到一幅农民开拖拉机的宣传画

B.听到不远处钢铁厂传来的刺耳机器轰鸣声

C.看到远处莫斯科市民排着长队购买日用品

D.与扬可夫去集贸农场在一肉摊前讨价还价

24、“我曾修过一条铁路,使它运行,它与时间赛跑;我曾修过一条铁路,如今它已建成。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我曾建过一座塔楼,直太阳,用了砖瓦、铆钉和石灰:我曾建过一座塔楼,如今它已竣工。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这是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非常流行的一首歌。这首歌流行的背景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B.资本主义的经济大危机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危害

D.美苏“冷战”的持续进行

25、钱乘旦认为,美国的创新在于: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由此可见,美国的创新

A.有效地防止了资本主义的盲目竞争

B.开创了经济发展新模式

C.强调国家权力在市场中的主导作用

D.破坏了分权制衡的体制

26、赫鲁晓夫说:“应当让企业制定出紧张计划……但这种计划要制定得能够完成。如果说,让一个企业或者工业部门制定出不可完成的紧张计划,那么,我们必然会使与之协作的其他企业或者部门也都完不成紧张计划。这样,势必为比例失调制造条件。”这说明,当时苏联

A.改革受到了传统体制的束缚

B.工业计划调整成为改革中心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初步显现

D.经济模式的废除被提上日程

27、20世纪50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教育",60年代强调“教育内容现代化”并革新教材,但效果不佳,70年代以来又“回到基础能力和素养上去”,实施“终身教育"。教育理念变化反映了西方

A.第三次科技革命历程

B.二战后经济发展需求

C.推行的遏制政策失败

D.复兴古典主义的趋势

28、年,美国宣布停止履行美元按固定比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达成了“牙买加协议”:确认浮动汇率制合法性,会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承认黄金非货币化,使黄金逐步退出国际货币体系。由此可见,该协议的签署

A.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B.造成了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

C.提升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地位

D.实质上维护了美国既得利益

29、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一体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天赐良机,欧洲人紧紧抓住这一意想不到的历史机遇,促使欧洲一体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材料中“天赐良机”是指

A.“冷战”结束

B.“北约”轰炸南联盟

C.“北约”解体

D.不结盟运动兴起

30、某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基本逻辑资本积累、竞争和利润最大化,已经从意识上渗透进世界每一个角落,甚至于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最外围,一切经济活动也都是按这一逻辑来进行的”。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

A.有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B.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

C.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D.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

二、非选择题(共2题,计40分)

3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前期,陆、海两途的对外交流均极畅通。诸条道路中,最繁忙重要者为西北方向的陆上丝路,中亚、西亚、南亚的商旅、使团多取此路线。多载运利润高而负重轻的丝帛及小手工艺品,如回鹘人运抵中国内地的物品就是绿珊瑚、翡翠、象牙等质轻价高的品种。安史之乱后,西北丝路被吐蕃切断,转而以海路交通为主。海运手段下,涉及唐境内的各种农牧手工业品,从广州运出的品种包括丝绸、陶瓷、铜、铁、漆器等。唐后期发展起来后的江淮八道经济强大,江淮地区几乎是有能力独力担当国家财赋重担。南方长江流域有“天下大计,仰于东南”之说。

——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材料二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专利局,奖励技术引进和创造发明。19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英国等国家逐步解除技术封锁,美国得以大量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南北战争以后,美国先后从欧洲引进了汽油机、硬质合金等先进技术。为了解决资金的匮乏,美国各级政府努力维持国际财政信誉,建立健全的金融组织机构和信息中心。年美国吸收的外资达到64亿美元,除了用于铁路系统外,还进入了银行、工厂和采矿等部门。19世纪60年代,联邦政府还颁布了《宅地法》和《鼓励移民法》,为外来移民提供保障。—年,进入美国的国外移民总数达余万,为美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摘编自廖君湘《对外开放与十九世纪晚期美国的经济起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变化,(4分)并分析唐朝对外开放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美国对外开放的特点,(4分)并简析其获得成功的原因。(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大革命以前,法国就已经从英国进口了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大革命爆发以来,法国政局长期动荡,工业革命进展有限。年七月革命后,工业革命的环境有所改善,但整体来看,法国经济中仍然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机器为大工业的贡献除了军工以外并不很多。资产阶级大多将资金投入到信贷业务上,甚至贷出国外,坐食利息。第二帝国时期,拿破仑三世鼓励建立大公司,降低工业税,疏通运河,大力兴建铁路,兴修水利。以至于在其统治的20年时间里,煤产量增长2倍,生铁近2倍,钢近3倍,钢轨近5倍。在农业上,化肥,脱粒机,收割机的使用也普遍起来,农业人口开始低于域市人口。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发展起来。

——摘编自蔡文林《近代法国近代化新论》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末法国工业的发展态势,(2分)并简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法国与中国工业化中得到的启示。(4分)

必修二综合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共30题,每题2分,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A

A

B

A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A

D

A

A

C

A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D

B

B

A

B

D

A

B

二、非选择题(共2题,计40分)

31、(20分)

(1)变化:①前期陆海对外交流均畅通,以西北方向的陆上丝路为主;②后期西北丝路衰落,以海路交通为主。(4分)

影响:①有利于西北少数民族与汉族交流,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②吸收外来文明成果,促进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③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经济重心南移;④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⑤推动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⑥为后世的对外开放提供了借鉴。(6分)

(2)特点:①领域广,涉及资金、技术和人员等方面;②具有阶段性,6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③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4分)

原因:①政府进行系统规划;②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政局稳定;③英国等欧洲国家解除封锁;④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形成。(6分)

32、(20分)

(1)态势:先缓慢后较快发展。(2分)

缓慢原因:①政局长期动荡;②依赖外国技术;③小生产者占据优势;④中小企业居多;⑤信贷业发达使工业资本缺乏。(6分)

较快发展原因:①拿破仑三世的政策鼓励;②政局的稳定。(2分)

(2)特点:①起步晚,开始于19世纪中期;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缺乏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条件;③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④发展受到政府的限制;⑤发展缺乏系统性、整体性。(6分)

(3)启示:①政府要积极鼓励及扶持企业发展;②坚持独立发展;③主动对外开放,积极拓展对外贸易;④积极推动思想解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等。(4分,言之成理即可)

必修二综合答案解析

1、C根据“允许私人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朝廷采用征收重税的办法将大部分利润收归国有”可以看出商鞅通过征收重税,压制商人,使人们回归农业,故C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征收农民的税,排除B;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2、C材料的意思是汉武帝将国有公田租给平民形成佃户,并要求政府减轻了租额,收田租的约令和郡里征收的一样,这样平民拥有了土地进行耕种,并且租税比原来减少,从而有利于巩固个体小农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假以氓隶的公田属于国家”,因此形成的是佃农,而非自耕农,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最早出现于北魏,故B项错误;材料确实能说明汉代出现了官佃经济,但无法得出“普及”一说,故D项错误。

3、B材料设铁官,“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有利于冶铁业的发展,“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说明冶铁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B项正确;材料没有汉代生产工具之间的比较,排除A项;材料说明“封国更以冶铁为利”、“鼓铸盐铁”等,没有体现冶铁技术水平高低,排除C项;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材料说明了汉代铁官的设置、原因及作用,排除D项。故选B。

4、A材料表明城市守护神在唐代地位逐渐上升,意味着城市在不断的发展,表明城市经济日益发达。A正确;地方官员全都迷信鬼神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排除;唐朝时儒家思想是文化的主流思想,C排除;城隍地位的上升不代表儒学地位受到冲击,D排除。故选A。

5、A从明初不得擅自改动户籍到明中期以后,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反映出国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制度调整,A选项正确;国家对户籍制度的调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民问题,B选项错误;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不能说明户籍管理制度松弛,C项错误;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不能说明人口数量的激增,D选项错误。

6、B依据“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迁”“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而未解体,逐渐瓦解而未瓦解”等信息分析可知,本题考查自然经济顽强存在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是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中国自然经济与封建制度高度契合,是自然经济顽强存在的重要原因,故选B;A属于外部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属于客观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经济起到瓦解作用,排除D。

7、A郑观应认为外国商品倾销造成中国白银外流,同时口岸手工业者破产,有鉴于此,其担任轮船招商局帮办和开平矿务局总办时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财富大量外流,A正确;郑观应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赞成发展民族工业,而非自然经济,排除B;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技术多源自外国,而且从郑观应目睹情况推断,其目的不在为自强提供资本和技术,排除C;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创办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但是这不是其主观目的,排除D。

8、B材料说明清朝的福州织布局通过示范作用引导福州纺织业的发展,取得良好成效,故选B项;材料中并不能看出“官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排除A项;雇佣关系在纺织业中较为普及,但并不意味着雇佣劳动力普遍存在于各个领域,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传统经济瓦解的信息,排除D项。

9、C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在此背景下各报极力宣扬民主、西学、自强保种以及进化思想,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救亡图存,C正确;题干所列思想多属于维新派,主张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而非通过民主革命建立民主共和,排除A、B;题干内容主要是思想方面的宣传,而非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排除D。

10、A据题意可知,有线电报将我国的辽阔疆域构建成一个“殊方万里,呼吸可通”的电报网,说明有线电报便利了不同地区的联系,故选A;有线电报有利于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但并不能消除不同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排除B;CD项在题意中均没有体现,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A。

11、C《良友》封面人物虽多选择女性,但其标准是“代表着独立、自信”,实际上是通过这样一-些有代表性的女性,传播一些新理念,促进读者的思想革新,所以,C项正确。

“记录”本身不是目的,A项排除;解放女性、改良风俗,相对于社会启蒙,都相对片面,.

B、D两项排除。

12、A从材料中“外国在华银行纷纷收购中国白银并运往海外”来看,美国通过《白银法案》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这一状况推动了国民政府在年开展的以法币为流通货币、禁止白银流通的金融改革。故答案为A项。白银大量外流不会提升中国经济影响力,排除B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目的是发展经济以“改善民生”,与白银外流关系不大,排除C项;白银大量外流无法改善中国对外贸易状况,排除D项。

13、A材料“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发展成为可能,但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体现的是毛泽东认为土改后的分散小农经济是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将土改和合作化运动相结合,A正确;这一时期的共产党还没有推翻国民党的统治,无法全国推行,B排除;农业集体化与材料“长期的分散的和个体的”不一致,C排除;材料既没有将农业放在全国工作地位中来考察,也不符合“城市工作重心”的史实,D排除。故选A。

14、D-年,政府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关、停、并、转亏损企业或者无力继续投资的在建项目,恢复部分集体企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D项正确;关、停、并、转“亏损企业或者无力继续投资的在建项目”等措施,是在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A项错误;年代初期国家对经济的调整,使工业逐渐恢复发展,并没有“陷人停滞”,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苏关系破裂挫伤经济”,C项错误。

15、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年中共设立四大经济特区,对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鼓励外商投资,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合资企业的成功就是实施经济特区战略十分科学的最好佐证,故选A。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故B开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合营企业的成功,引起了西方企业家们的注意,进而纷纷来华投资,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海外华侨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但他们并没有力量去启动改革开放,排除D。

16、A从材料中“会议还强调要在计划体制、投资体制、财政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可以看出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即将进行改变,A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探索,应该是从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材邓小平理论趋于成熟是在“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时期,排除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是在年,逐步建立应该是九二年以后的事情,排除D。

17、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中阳历历法体系、钟点时间日益在民众中普及,守时、时间就是金钱等观念在民众头脑中逐步建立,这归根于乡村工业的大发展,即乡村经济结构的变动,故C正确;民众时间观念、生活习惯转变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故A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民众观念的西方化,故D错误。

18、A材料信息“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说明了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我国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故B错误;我国是在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故C错误;中国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是在年加入世贸,故D错误。

19、A由材料“培根表示自己渴望成为新的知识世界中的哥伦布。穿过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悬岩(旧知识的象征),驶入大西洋,以寻找新的、更有用的知识”可知哥伦布的航行给了科学家探索的信心与勇气,激发了他们科学探索的热情,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科学探索而非冒险,排除B项;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于14、15世纪,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获取新知,而获取知识不一定走向世界,排除D项。

20、B根据“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味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可知,材料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可以为出口国家提供高工资和利润空间,结合所学,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18世纪中期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确立,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占有巨大贸易优势,故B正确;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英国扩大国内市场与“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味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不符合,排除C;材料信息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没有关系,排除D。

21、B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产品日益增多,广告有利于拓展商品销路,打开商品市场,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故B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并未反映大众传媒受到资产阶级的控制,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故排除。D项,材料反映以报纸、杂志的传播为基础的广告业发展迅速,体现了报纸杂志的资讯传播功能的加强,故排除。

22、B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我们能知道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注意材料的要求“对改变工业生产面貌和人类生活方式”有重要意义的一项,结合所学知识,电力应用是人类生活改变很大,也是应用范围作广泛的。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23、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特征“年”可知当时苏联正进行农业集体化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苏联正推行计划经济模式,所以D项说法不可能在当时出现,不符合史实,ABC三项符合史实。

24、B根据“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非常流行的一首歌”,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反映了经济危机造成工人失业、生活困难的情况,故选B;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年,排除C;年美苏开始“冷战”,排除D。

25、B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未,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结合所学知识,这句话指的是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导致了-年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总统上任后,实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这与原来的自由放任的不同。因此,美国的创新是开创了经济发展新模式,故选B;A项的“防止”过于绝对化,排除;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是用国家权力主导市场,C错误;材料是经济内容不是政治的分权制衡,D错误。

26、A赫鲁晓夫的观点是企业要制定紧张的计划,但是企业之间是相互协作的,如果某个企业制定了不能完成的紧张计划,必然导致与之协作的企业和部门都不能完成,从而造成经济比例的失调,因此赫鲁晓夫提出紧张计划的改革要受到传统体制的束缚,故选A;材料体现企业之间是相互协调的,没有体现工业计划调整成为改革中心,B错误;斯大林模式弊端在斯大林时期就已经显现,C错误;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7、B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恢复时期重视“传统教育”,经济快速发展的60年代强调“革新教材”和“教育内容现代化”,70年代经济“滞胀”时期突出“基础教育和素养”,实施“终身教育”等,其教育理念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需求,B项正确;西方教育理念的变化不能反映二战后期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不断深入发展的历程,A项错误;西方国家不断调整教育理念不能说明西方遏制政策即“冷战”的失败,C项错误;“复兴古典主义的趋势”与年代,强调“教育内容现代化”、“革新教材”等不符,D项错误。

28、D“牙买加协议”认可和接受了美国停止履行美元按固定比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实质上维护了美国既得利益,故答案为D项;“牙买加协议”签署前,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瓦解,排除A项;“牙买加协议”有利于结束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排除B项;“牙买加协议”没有提升第三世界国家的地位,排除C项。

29、A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这为欧洲一体化提供机遇。故答案为A;B是年,C与史实不符,D是20世纪60年代,均排除。

30、B材料表明,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经济要素如生产、贸易资本等在全球的扩展,仍然属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范畴,即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故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A项观点错误;经济全球化如同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C项错误;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符合基本史实,但是不符合该学者的观点,故D项错误。

31、(1)变化依据材料一“唐朝前期,陆、海两途的对外交流均极畅通。诸条道路中,最繁忙重要者为西北方向的陆上丝路”的信息可知前期陆海对外交流均畅通,以西北方向的陆上丝路为主;依据材料一“安史之乱后,西北丝路被吐蕃切断,转而以海路交通为主”的信息可知后期西北丝路衰落,以海路交通为主。影响:依据材料一“中亚、西亚、南亚的商旅、使团多取此路线”的信息可知有利于西北少数民族与汉族交流,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依据材料一“回鹘人运抵中国内地的物品就是绿珊瑚、翡翠、象牙等质轻价高的品种”的信息可知吸收外来文明成果,促进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依据材料一“南方长江流域有“天下大计,仰于东南”之说”的信息可知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并结合所学可知其他的答案,如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推动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为后世的对外开放提供了借鉴。

(2)特点:依据材料二“美国得以大量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南北战争以后,美国先后从欧洲引进了汽油机、硬质合金等先进技术”的信息可知领域广,涉及资金、技术和人员等方面;依据材料二“—年,进入美国的国外移民总数达余万,为美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的信息可知具有阶段性,6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依据材料二“年美国吸收的外资达到64亿美元,除了用于铁路系统外,还进入了银行、工厂和采矿等部门”“为美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的信息可知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原因:依据材料二“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专利局,奖励技术引进和创造发明”的信息可知政府进行系统规划;依据材料二“南北战争以后,美国先后从欧洲引进了汽油机、硬质合金等先进技术”的信息可知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依据材料二“19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英国等国家逐步解除技术封锁”的信息可知英国等欧洲国家解除封锁;结合所学可知还有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32、本题考查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末法国工业的发展态势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末法国工业的发展态势,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大革命爆发以来,法国政局长期动荡,工业革命进展有限。年七月革命后,工业革命的环境有所改善”分析得出。其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法国政局长期动荡”“法国经济中仍然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资产阶级大多将资金投入到信贷业务上”等信息分析得出缓慢的原因;根据“拿破仑三世鼓励建立大公司”“以至于在其统治的20年时间里”分析得出较快的原因。

(2)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3)从近代法国与中国工业化中得到的启示,应当联系所学从政府要积极鼓励和扶持、坚持独立发展、主动对外开放、积极推动思想解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来回答。

濂溪之石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liqing.com/gjxz/8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