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神”苏炳添的作文素材,看这个视频就够了,还有文字、时评……
视频:无冕之王苏炳添的成长史,亚洲飞人“我还想做更多”!
苏神!“苏炳添上课的画风”火上热搜,网友:能开网课吗?
人民日报评苏炳添创造历史:致敬中国速度人民日报客户端-08-01
不是夺得奖牌才值得庆贺,超越自我就能赢得尊崇。从第一次跑进10秒,到跑进奥运决赛,苏炳添一次次逆天改命,跑赢了时间。这是中国骄傲,也是亚洲荣耀。奔跑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风采。致敬中国速度,致敬每位创造历史的英雄!
苏炳添一飞冲天创历史
8月1日,中国短跑名将苏炳添收获了“一辈子最好的回忆”,他先是在奥运百米半决赛中跑出9秒83,成功晋级决赛,创造亚洲纪录,成为电子计时时代第一位闯入奥运百米决赛的亚洲选手。2小时后,在决赛赛场上,他又跑出9秒98,再次突破10秒。
当晚,他的身影出现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起跑线前、8位选手中,他是唯一一个黄皮肤。此前的半决赛,他以9.83秒的成绩获得小组第一,创造个人最好成绩,大幅刷新亚洲纪录。中国人第一次挺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苏炳添,一举创造了历史!
选择坚持,选择成功。再过二十多天,苏炳添就32岁了。这个数字,在短跑界已是“高龄”。田径赛事就是如此残酷,身体这项“资源”无法持续挖掘。过了28岁这道门槛,大部分选手会新陈代谢变慢,体能下降,成绩止步不前。就像此次“飞人大战”,苏炳添是唯一的“80后”。在他之外,年龄最大的选手是27岁,而那正是黄金年龄。
早在年,曾有记者问苏炳添:你觉得你现在的弱点是什么?他回答说:“年龄。我今年26岁,再过两年就28岁了。”6年前,就视年龄为弱点;6年来,他硬是跑赢了时间,超越了年龄的局限!梳理媒体报道,这6年,他遭遇低迷、伤病,一次次考虑退役。但他又一次次选择相信,选择留下,选择坚持。他说:“我觉得上天在一直考验我,但是没关系我有这个耐心……我想我真的还可以跑,选择留下来,希望继续突破。”这份坚持、坚韧,让他以近32岁的年龄惊艳世界。
勤能补拙,事在人为。在田径圈,公认的黄金身高在1.85米左右,比如加特林1.85米,鲍威尔1.88米。而苏炳添只有1.72米,没有明显的“身体天赋”。早在中学时,老师曾带他几次去市体校,但都没有被教练看中,因为“觉得他身材太矮,将来没有发展空间”。然而苏炳添日复一日,认真、专注,把每一次训练做足、做好。教练袁国强曾这样评价:“他是我带过的最自觉的队员。十年来,在训练场地上他只要出现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就绝对是在训练,从不偷懒。”
作息规律,按时起床睡觉,从不抽烟喝酒,即便在家庭聚会上也不吃禁忌食物,即便在外参加活动也会坚持做基本训练……在苏炳添一次次打破记录的背后,是一个关于勤奋的、经年累月的“漫长”故事。
突破自我,挑战极限。在半决赛前,苏炳添面对镜头,把大拇指和食指摆出一个“一厘米”的手势。有网友调侃,这是“拿捏得死死的”。其实呢?苏炳添说,就是想提醒自己“进步一点点就好”。一点点,哪怕是0.01秒,背后都是千难万难,是精雕细琢,是全力突破。年,他以偶像刘翔为参考,调整了起跑脚;年,他改变了摆臂动作,尝试改善脚掌落地后的发力——那时,他已经29岁了。
百米10秒是黄种人的极限?苏炳添第一个冲进10秒大关。百米半决赛就是亚洲人的决赛?他成为进入电子计时时代的首位亚洲选手。更快、更高、更强,“老男孩”苏炳添做到了。他的不懈坚持、突破自我、挑战极限,正是中国人对体育精神的最佳诠释。
从刘长春到苏炳添,中国自信从何而来?人民日报石羚-08-12
从容自若展示中国自信(人民论坛)
日常生活中,0.08秒很短,百米赛道上却意义重大。第三十二届奥运会田径男子米赛场上,短跑名将苏炳添跑出9秒83的成绩,把亚洲纪录提高了0.08秒。在闭幕式上,苏炳添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步入场地,以飒爽英姿舒展中国奥运健儿的自信风采。
为期17天的本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以出色成绩赢得世界瞩目,更以从容自若展现自信自强。从14岁跳水小将全红婵创造三跳满分的成绩,到吴静钰复出再次拼搏赛场,从汪顺夺冠后在泳池边向老将鞠躬致意,到肖若腾惜败后大方地祝贺对手……赛场内外,中国运动员以拼搏的品格、真诚的态度、友善的形象、洒脱的举止,为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写下生动注脚。
大国之大,不只是体量大、块头大,更在于胸襟大、格局大。中国体育代表团此次以38金追平参加境外奥运会最好成绩,在10个项目上包揽金银,在田径、赛艇等领域实现奖牌突破,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足以让全体中国人为之自豪。同时,参赛选手清醒地认识到:竞技体育必然有胜负,而胜负不是竞技体育的全部。没能夺牌,突破自我也是一种胜利;未能出线,发现短板也是一种收获;高手对决,赛后交流也是一种提高。理想、奋斗、乐观、友谊、开放、和平……在奥林匹克的精神长廊中,中国奥运健儿享受比赛、磨炼品质,真正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展现了中国自信。
这份自信,源自中国体育蓄力前行的稳健步伐。回溯历史,从年《天津青年》发出“奥运三问”,到年北京奥运百年梦圆,一代代中国人为发展体育事业心怀梦想、接续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全面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有力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此次奥运,成为中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次精彩亮相。
这份自信,源自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赛场上的每一次突破、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指挥体系的协调、后勤团队的保障及其他方方面面的支撑。可以说,举国上下的倾力关心与支持,正是运动健儿全身心投入比赛的底气所在。
89年前,短跑名将刘长春漂洋过海,成为首位站上奥运赛场的中国运动员。如今,同样的百米赛道,见证着中国体育的崛起,见证着新时代中国的自信。面向未来,在建设体育强国的道路上,从容自若的中国健儿,必将在更多赛事中争金夺银,续写新的荣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自信满怀的中国人,定能在时代洪流中乘风破浪,创造更大奇迹。
苏炳添的最大贡献是改变了我们的认知来源:南方都市报年08月03日张田勘中国飞人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米半决赛中打破亚洲纪录,并在决赛中以9秒98的成绩位列第六名。苏炳添创造了历史,他是电子计时以来首个跑进奥运会百米决赛的亚洲人。苏炳添让世界意识到,中国人和亚洲人也能像非洲人和美洲人一样跑出世界一流速度。苏炳添的贡献还在于,既把竞技体育的体能与智能结合在一起,也进一步证明,在人类演化的历史中,文化,包括科技的力量对人类演化的作用胜于基因和遗传的作用。在竞技体育中,生物因素,包括体能、体形、身高、肌肉和基因具有明显的优势作用。在人们的认知中,更高更远更快多年来都是生物因素占主导。科研人员总结了获得优异运动成绩的一些生物和基因优势,包括能使骨头异常坚硬的LRP5基因变体、有助于快速收缩肌肉的ACTN3基因变体和生长出更多肌肉的MSTN变体,以及与痛觉缺失相关的SCN9A基因变体。这当然是基因和遗传的作用。然而苏炳添跑进10秒以内(全球也不过多人)说明,即便没有有助于跑跳和力量的优势基因,通过文化和科技的力量,同样能创造出优异的成绩。文化具有比基因更强大力量的原因在于,基因遗传一代只发生一次,而文化可以让人快速学习和经常更新,从而能迅速获得优势技能。同时,文化和科技也比基因更灵活,基因转移是刚性的,仅限于双亲的遗传信息,而文化传播和科技力量是建立在人类灵活学习的基础上,可以不受人群、人种、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而且能够利用远超上几代人、同龄人和专家的信息。因此,文化帮助人类的演化是一种比遗传更强的让人类适应环境和更好生存的方式或制度。没有基因优势的苏炳添及其团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苏炳添发表于年的一篇文章中,详述了他们的团队是如何利用文化和科技的手段进行训练,从而让苏炳添多次跑进世界顶级的10秒以内。苏炳添等人聘请了美国科研型教练RandyHuntington,针对苏炳添的特点进行了以“冠军模型”为指导的训练,通过高科技仪器和设备对运动员体能、技术、恢复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发现问题,寻找差距,制订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弥补短板,进而全面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经过一年多的针对性训练,苏炳添在体能要素和技术参数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一次又一次地跑进10秒大关。再从全球范围来比较,就更能凸显苏炳添的成就和文化的作用。全球有75亿人口,每年只有大约10个人、50次左右跑进10秒。全球有多个国家,只有22个国家的人曾跑进过10秒大关,绝大多数进入10秒大关的都是西非后裔(包括美国和牙买加选手),只有很少的其他人种能跑进10秒大关。显然,今天苏炳添的成就证明了文化和科技在人类演化中的作用胜于基因和遗传的作用,这可以说是一种观念的革命性转变。苏炳添写论文“自己研究自己”,并非“王婆卖瓜”新京报网张田勘-08-05
除了骄人的成绩和高学历,苏炳添自己研究自己的行为也引发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liqing.com/gjqh/9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