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舵主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语言,给大家梳理这二战结束后的一系列重要事件。
本来很简单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讲得那么复杂。
在此之前,诸位只需要记住一个基本的经济学规律:本国货币贬值有利于本国商品出口,本国货币升值有利于外国商品进口。——本文的经济学 定律。
具体推导过程就不讲了,有简易版本和复杂版本。真要讲起来真的是非常麻烦,这里也不是重点,所以略过,记住即可。
现在,诸位坐好了,hrwgo。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年7月,二战结束前,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因为此次会议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所以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关税总协定作为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该协议是按照美国利益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年宣告结束。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年1月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克黄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为使黄金官价不受自由市场金价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美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维持这一黄金官价。
第二,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政府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
第三,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若会员国法定汇率的变动超过10%,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年12月,这种即期汇率变动的幅度扩大为上下2.25%的范围,决定“平价”的标准由黄金改为特别提款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汇率制度被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
第四,各国货币兑换性与国际支付结算原则。《协定》规定了各国货币自由兑换的原则:任何会员国对其他会员国在经常项目往来中积存的本国货币,若对方为支付经常项货币换回本国货币。考虑到各国的实际情况,《协定》作了“过渡期”的规定。《协定》规定了国际支付结算的原则:会员国未经基金组织同意,不得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制。
第五,确定国际储备资产。《协定》中关于货币平价的规定,使美元处于等同黄金的地位,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第六,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份额的25%以黄金或可兑换成黄金的货币缴纳,其余则以本国货币缴纳。会员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本国货币向基金组织按规定程序购买(即借贷)一定数额的外汇,并在规定时间内以购回本国货币的方式偿还借款。会员国所认缴的份额越大,得到的贷款也越多。贷款只限于会员国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即用于经常项目的支付。
能够建立这个制度最直接的原因是,当时的美国已经聚集了全球超过60%的黄金。毕竟当时国际上还有中国、苏联、德国等几个国家,所以超过全球60%(有说法的达到75%)的黄金储备,基本上已经可以说全球的黄金都在美国了,所以美国建立这样一个体系当时各国也是可以接受的。
而导致黄金都集中到美国的重要原因就是,美国当时不可能完全无偿地给各个同盟国经济和军事援助,肯定都是需要黄金来兑换,因此美国能够在二战末期聚集如此巨大的黄金贮备。
当然,这个制度能够建立的最根本原因是,当时欧洲已经打仗炸的稀巴烂了,美国爸爸说啥就只能是啥了。
当然,其实也是各人各打各的算盘。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前,国际上黄金本位制就已经崩溃了,世界各国在干嘛呢?
傲娇的国家孤立起来,自给自足,我就闷在家里闭门造车,我和谁也不往来;土逼的国家开始大规模压低汇率打“价格战”:你今天汇率低,我明天比你还低,我的东西就是比你便宜,我就倾销,我就打击你国内的经济产业。(还记得我们的经济学 定律吗?)所以国际经济一片混乱。
这时候美国扛起义不容辞的责任,也算是有良心。对于各个轰炸的一穷二白的欧洲国家,自然是高兴,因为不用费劲挖金矿了,只要拿到美元就行了,暗爽。
而美国更爽,因为印美元就直接等于挖黄金。
同时限制了各国货币混乱贬值的局面,战后国际金融秩序迅速恢复,大家发财就好了。
大家都开心。
二、
年, 爆发。随后中国抗美援朝。
的赢家是谁?
不是中国,不是美国,不是朝鲜金家胖子,是日本。
当时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打仗,后方大基地为日本,战略资源不可能在美国造好了再从美国运过来,这个时候显然是直接在日本投资建厂,帮美国大兵制造衣服罐头、制造枪支弹药、制造飞机大炮、制造坦克吉普等等任何军需物资,然后运到朝鲜战场。正好当时日本也还残留着大量的军工厂,真是废物利用一拍即合。
日本经济在二战后能够腾飞,真的是全靠 打下的底子,不然靠它那点国土,要是像新中国玩剪刀差剥削农民,真不知道要剥削到啥时候。
你想,战争结束后,日本这些军工厂完全就摇身一变,之前造轰炸机战斗机的,改成造民用飞机,之前造坦克的,改成造推土机拖拉机,之前造吉普车的,改成造小汽车小轿车公交车。技术储备也有了,人工储备也有了,早期大量生产军事订单,给工人也发够工资了,所以国内市场也建立起来了。简直爽翻了。
中国当年获得苏联经济援助力度 的时期也就是出兵朝鲜抗美援朝时期。苏联又是给钱又是给枪又是给炮又是给人才。
不过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十几万美军驻扎日本,又没有随军家属,这个男性性需求是亟需解决的,所以不少日本女人操起就皮肉生意,甚至有些结婚生了孩子的,为了糊口,也不得不干起这行。因而日本现在畸形的性文化,我认为,除了和日本传统之外,和当年美军驻扎也有一定的关系。
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三、越南战争
打完 ,美国又发动了越南战争。
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南越扶植吴廷艳担任总理,建立亲美民主政权。在美国的支持下,吴廷琰集团发动“控共”、“灭共”战役,屠杀北越共产党。
随后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年,肯尼迪政府发动“特种战争”,由美国出钱出枪派顾问,训练当地军队,以游击战对付北越的游击战。
年,约翰逊政府把“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扩大战争规模,开始对越南北方的轰炸袭击。年,约翰逊下令采取“雷声隆隆”行动,在南越不再局限于使用傀儡军,美国直接派军队参战。侵越美军迅速增加,达到50万人。
—年。尼克松政府提出“越南化”政策,重新采用“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手段,同时由于国内压力和出于人道主义,宣布从南越逐步撤出美国部队。美越继续会谈,并将双方会谈扩大为包括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及西贡阮文绍政权在内的四方会谈。年1月27日,美国在结束越南战争的协定上签字。为时12年的侵越战争到此结束。
—年。美国军事力量从南越撤出后,南越阮文绍政权十分孤立。年越南人发动总进攻,打垮南越政权,解放了西贡,完成了南北统一。越南战争结束。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共向越南投下了万吨炸弹,远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个战场投弹量的总和,造成越南多万人死亡。美国自己的损失也非常惨重,超过5.8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多亿美元。
同样的,越南战争, 的受益人是谁?
美军当时的大后方:泰国。
不过泰国和日本不同的是,在 之前,日本已经有军工企业的基础,而泰国这个技术储备不足,同时毕竟两场战场差了十年左右(以美军参战时间s算),所以日本在70年代末期80年代崛起,然后被“广场协定”干下去;而泰国则到了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崛起,然后被东南亚经济危机干下去。
另外同样的,几十万美军驻扎泰国,没有随军家属,男性士兵的性生活一样需要关怀,因此泰国女人也大做特做皮肉生意,所以也让泰国这样一个佛教国家,形成了现在这样畸形的性观念,即鼓励变性人、人妖及五光十色兴旺发达的性产业。
这两个国家的性观念都受到美军驻扎影响,也是颇为有趣的事情。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有联系的,不要割裂地看,仔细研究,就会看到背后的故事。
这时候呢,我国政府还在坑农民,以及在东南亚各国推销革命呢。
这段时间的柬埔寨红色高棉政权在“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下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国内种族清洗:执政三年八个月屠杀了-多万柬埔寨人民。
(这个事件由于不处于我们的时间线里,所以这里不详细讲,下篇专题讲述。)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现代战争,打仗拼的就是后勤,就是资源,就是财政。
所以美国参加越战到后期,美国政府一看财政报表,我靠,再打下去裤裆都要打没了,财政赤字蹭蹭蹭往上跑,撤军撤军,赶紧撤军。
就这样,财政依然赤字一片。咋办?
白痴都想得到:狂印美元啊。
但是任何货币的增发都不可避免地导致该国货币的贬值。美元也不例外。
事实上任何东西的增加都会导致其价值的下降。例如早期“女神”这个词多美好,后来是个姑娘都叫“女神”,现在你再给个姑娘叫女神,简直和脏话差不多了。
再加上
①70年代,西欧、日本经济发展,商品大量涌入美国,美国由贸易顺差变为贸易逆差,并且贸易逆差逐年扩大。(这时候美国企业为了增加本国商品出口,会想怎么做?想想我们的经济学 定律。)
②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减少,美元实际贬值加剧。打仗毕竟是要花钱的,不是完全可以靠印美元就可以解决。
③年石油危机的冲击。石油价格上涨,美国爸爸压力很大。
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亿美元,不足以抵补当时的.3亿美元的流动债务,出现了美元的 次危机。
60年代中期,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黄金储备不断减少。
然后这个时候法国总统戴高乐出现了,来了临门一脚。(对,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戴高乐总统,就是那个领导法国人民在被希特勒攻下法国后继续抵抗德国纳粹的 人物,也是他领导法国作为 个和中国建交的西欧国家。)
戴高乐将军于年1月再次入主爱丽舍宫后,推行戴高乐主义,与美国相抗衡。
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
20世纪60年代,中法的角色类似: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向美国霸权挑战的不驯服的盟国;一个是不听从指挥棒直至公开脱离苏联轨道的“大家庭成员”。这正是促成中法建交的基本因素。可以说独立自主是中法之间基本共同点,也是中法建交最重要的政治基础。
中法建交也被认为是中国外交史上极重要的一个事件,毕竟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及以苏联为首的华沙的双重封锁。(毛主席当时敢于顶着世界上两个大国的压力,真是牛。)
其实法国采取这样的政策不奇怪,法国毕竟一直以来都是欧洲大陆(注意是欧洲大陆,不包括英国)的 大国,因此不服气美国,想要摆脱美国的控制也是非常值得理解的。
趁你虚要你命。
看着美国这个时候疲惫不堪,不狠狠地踢上一脚戴高乐总统都觉得对不起自己,因此年美国宣布直接参加越南战争的时候,法国偏偏拿出1.5亿的美元储备,向美国兑换了黄金:老子不再为你的战争买单了。戴高乐甚至派遣法国海军护送这些黄金回法国。如今,这批黄金价值达到了50亿美元左右。
这个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美国的黄金储备。有的国家有样学样也想兑换黄金,毕竟你美国爸爸当初是承诺大家可以自由来你这里兑换的。
年3月,美国黄金储备下降至亿美元,同期的对外短期负债为亿美元,引发了第二次美元危机。
年,美国的黄金储备(.1亿美元)是它对外流动负债(亿美元)的15.05%。美国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同年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出现22亿美元逆差。美国再也没有维持黄金官价的能力,经与黄金总库成员协商后,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价向市场供应黄金,市场金价自由浮动,但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仍按官价结算,从此黄金开始了双价制阶段。但双价制也维持了三年的时间,原因是美国国际收支仍不断恶化,美元不稳;二是西方各国不满美国以已私利为原则,不顾美元危机拒不贬值,强行维持固定汇率。于是欧洲一些国家采取了请君入瓮的策略,既然美国拒不提高黄金价格,让美元贬值,他们就以手中的美元兑换美国的储备黄金。年8月传出法国等西欧国家要以美元大量兑换黄金的消息。
年8月15日,美国尼克松政府不得不紧急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年12月以《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美元贬值8.57%,同时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
年美国由于 次石油危机,爆发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黄金储备已从战后初期的.6亿美元下降到亿美元。没有充分的黄金储备作基础,严重地动摇了美元的信誉。
,美国政府撑不住了,干脆大家一拍两散。
年,美国政府宣布美元彻底与黄金不再挂钩,并再次宣布美元贬值10%,而在自由市场上,黄金价格由规定的35美元涨到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
美国的盟国英国、法国、西德都开始大量抛售美元,国际经济面临崩溃,岌岌可危,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简直触手可及。
欧美各国这时候坐下开会,经过磋商 达成协议,西方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完全崩溃,从此也开始了黄金非货币化的改革进程。但直至年国际社会间才了达成了以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的非货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定”。也是目前世界上实行的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年7月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具体研究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委员会于的6月提出一份“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纲要”,对黄金、汇率、储备资产、国际收支调节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为以后的货币改革奠定了基础。直至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经过激烈的争论,签定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从法律的角度看,国际货币体系的黄金非货币化到年才正式明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年以多数票通过批准了修改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该协定删除了以前有关黄金的所有规定,宣布:黄金不再作为货币定值标准,废除黄金官价,可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黄金;取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必须用黄金支付的规定;出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6黄金,所得利润用于建立帮助低收入国家优惠贷款基金;设立特别提款权代替黄金用于会员国与IMF之间的某些支付等等。
五、 次石油危机
石油输出国组织,即OPEC——OrganizationofPtrolumExportingCountris,中文音译为欧佩克。成立于年9月14日,年11月6日欧佩克在联合国秘书处备案,成为正式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维护各自和共同的利益。现有13个成员国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和印度尼西亚。
年10月16日, 次石油危机爆发。
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
当时原油价格从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
这次石油危机对美国等少数依靠廉价石油起家的国家产生极大冲击,加深了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年的经济增长率,英国为-0.5%,美国为-1.75%,日本为-3.25%。但发动石油战争的阿拉伯国家却因此增强了经济实力,数百亿石油美元流向中东据统计,仅提价一项,就使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收入由年的亿美元猛增到年的0亿美元。
但是具体来看,这个石油涨价的过程,美国的石油商也挣了不少。
六、美国与沙特签订石油贸易条约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元并没有被击垮,反而获得了新生。
因为从此美元的发行不再需要相应数量的黄金储备了,美国政府可以说想印多少就印多少了。
而且二战后结束至这二十多年,全球经济已经非常习惯使用美元作为主要交易货币,也不可能接受一夜之间宣布现在大家手里的美元都是废纸这个事实。
同时早在年,机智的美国人就和沙特签订了一系列秘密条约,沙特同意继续将美元作为石油出口的 定价、结算货币。而欧佩克其他成员国也接受了这个条约。所以这个时候大量抛售美元的国家去向欧佩克购买石油的时候听到对方说:“我们只接受美元”的时候,又特么傻眼了。
这时候又不得不转身用自己国内生产出来的实实在在的商品,去和美国政府兑换其实和废纸只有一步之遥的美元,然后再去购买石油。
不仅是石油,美国通过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的二十多年,逐渐控制了以石油为主,兼并其他大宗货物的定价。
所以有阴谋论者说, 次石油危机其实背后也有布热津斯基和基辛格推动的身影。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年3月28日生于波兰华沙),美国当代 政治理论家、地缘政治学家、国际关系学者、国务活动家、外交家。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美国重量级智囊之一。
基辛格(年05月27日生于德国费尔特市),是德国犹太人后裔。美国 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美国通过石油危机这场阵痛,牢牢控制住了石油美元霸权,此后各国都不得不捏着鼻子承认了这一事实。
因而WilliamClark()等学者认为美国入侵伊拉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年11月伊拉克宣布将石油销售改为用欧元计价和结算。这夺人财路如杀父母,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哪怕没有任何证据,哪怕只能搜集到一瓶洗衣粉,美军都得入侵伊拉克,并且狙击欧元,因为这威胁到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当然 次石油危机不是这么简单。
石油危机期间,美国认识到了中东能源对美国的重要性,因此,美国调整了在中东一边倒地支持以色列的政策,而更加重视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美国调解获得了埃以、叙以协定,使得阿拉伯国家同美国的关系密切起来,而苏联在中东的实力在十月战争和石油危机中被大大地削弱。
年11月8日,基辛格飞抵沙特,会见费萨尔国王,要求结束石油禁运,但是失败了,基辛格并没有说服沙特。同年12月3日,尼克松写信给沙特国王,表示美国一直在为达成埃以协议努力。8日,费萨尔在回信中表示,只有在以色列撤出阿拉伯土地并实现巴勒斯坦自治后才有解禁的可能。12月14日,基辛格再次访问沙特,会见费萨尔,双方在两个小时的会谈中在解除禁运问题上取得了一些进展,沙特国王对美国的处境表示理解。在基辛格这种穿梭外交的攻势下,解除禁运确实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却没有真正解除,所以效果不是很明显。
年3月,沙特宣布结束石油禁运。美国总统尼克松4月访问沙特,成了有史以来 位访问沙特的美国总统。
美国为了防止沙特再次动用石油武器,年6月成立了“美国-沙特阿拉伯联合经济委员会”,通过这个委员会,美国与沙特在石油、贸易、政治、军事等领域广泛地展开合作。
联合经济委员会的成立,对美沙特殊关系的建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美国大量吸收沙特的石油美元,而且美国财政部还允许沙特大量购买美国债券。
年末,美国财政部与沙特货币署达成协议:沙特货币署可以通过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将告知沙特货币署关于美国政府的交易日期和数量及相关信息,只要沙特货币署愿意购买债券,它将处于不可竞争的优先地位。
因此,美国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吸纳了流出去的美元,又重获新生。
七、国际能源署的成立
年1月10日,白宫发表了尼克松总统致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和挪威八个西方主要石油消费国首脑的一封信,邀请他们指派外交部长参加定于2月在华盛顿举行的有关制定一项应付石油危机的行动计划的会议。尼克松在信中提议“在90天内将举行一次消费国和生产国代表会议,我将亲自写信给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的政府首脑,以保证他们了解所建议召开的消费国会议的目的”。
在基辛格的建议下,尼克松决定举行“华盛顿会议”。
年1月10日,基辛格和联邦能源署署长威廉·西蒙在国务院举行记者招待会,阐述尼克松致西方石油消费国和OPEC信件中涉及的美国能源外交政策。基辛格说:“我们认为无限制的双边竞争将为所有国家招致毁灭,可能取得的一些表面上的胜利将使世界稳定和世界经济受到损害。因此,虽然我们在这种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虽然我们能够比任何可能的竞争者更好地应付这种竞争,但是我们认为所有发达国家必须懂得,我们现在是真正互相依靠的,这是一个必须在共同的基础上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愿蒙受将为国际稳定和国际经济造成的非常严重的后果的话。”
华盛顿会议结束一个月后,能源协调组在布鲁塞尔举行 次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四个工作小组,分别研究紧急能源分享、在铀方面的合作、节约能源和与国际石油公司之间的关系四个问题,以及能源协调组及其属下四个小组的工作进展。
年9月20日,能源协调组决定建立国际能源署。当天,能源协凋组将国际能源计划协议的 文本分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全体24个成员国政府批准。协议的主要内容有:
1.石油分享
在石油供应短缺7%以上、从而影响任何一个或全体成员国的情况下,石油共享计划将自动启动(如多数成员国投票否决,则另当别论)。根据这个计划,各成员国将可以享有可能得到的国内和进口石油的限定部分,在通常情况下,这部分共享石油不能超过10%。
2.建立紧急石油储备和节约
协议要求各成员国开始时必须拥有至少可供60天消费的紧急石油储备(随后在各成员国同意的条件下改为90天)。一旦实施石油共享计划,各成员国必须削减石油消费量,并在国际能源署已经同意的基础上动用现有石油储备。如果石油总供应量短缺12%,每个成员国必须将石油需求量减少10%。
3.成立国际能源署
决策机构是董事会(GovrningBoard),由成员国的部长和高级官员组成。美国拥有的投票权 ,占总票数的1/3。年11月15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理事会决定,国际能源署在法国首都巴黎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巴黎,协议当天生效。成立初期,国际能源署所包括的成员国范围并不广。协议明确规定,国际能源署“将向那些能够并愿意满足计划所提要求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任何成员国敞开大门”。
美国这个方案的主要反对者是日本、法国和其他一些西欧国家。这些国家支持在发挥联合国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将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联合在一起,建立世界能源组织的设想。法国由于支持石油消费国与石油输出国合作解决能源问题的模式,所以在美国邀请法国参加华盛顿能源会议时只参加了华盛顿会议,但没有加入国际能源署。
年成立的以工业化国家为主的国际能源署,标志着国际能源和石油安全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因为国际能源署不仅主张在其组织内部国家之间进行协调,而且主张同OPEC进行对话与合作,以确保石油价格与供给的安全。国际能源署成立之初,提出的应付石油危机的主要对策有两点:一是节流开源,即制定各成员国能源节约计划,减少能源消费量,加速开发新能源,实现能源独立。二是要求各成员国建立石油储备并制定了分享石油储备应急计划。
至此,西方工业化国家为保障其石油安全构筑了一道有力的防线。它们不仅影响着石油的供给与价格,而且加强了与石油生产国的协调与联系,共同影响着石油市场的稳定。
对美国来说,国际能源署起到了保障石油安全的作用:首先,石油共享机制对保障美国石油供应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条款规定,当美国再次遭到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石油短缺超过美国石油消费的7%时,其它石油消费国的成员国必须和美国一同负担超过7%那部分的石油短缺;其次,石油 保护价政策对保护国内石油生产和国际石油公司的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虽然已不再像二战期间那样,是主要石油输出国,但它仍然是一个产油大国,过低的油价不利于其国内石油公司的利益;再次,国际能源署也赋予了国际石油公司很大的权力。这对于美国这样的有很多石油公司的国家而言十分有利,美国可以利用石油公司组成的咨询委员影响国际能源署政策的制定。
八、 次石油危机后美国与伊朗关系
二战前,美伊关系比较冷淡,双方联系很少。二战爆发改变了美伊的关系,当时为了帮助盟军更好地作战,管理好向苏联运送急需物资的伊朗通道,美国大规模地介入伊朗事务,为美伊关系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冷战爆发后,伊朗与苏联之间发生了撤军纠纷和阿塞拜疆—库尔德危机、与英国之间爆发了石油国有化危机,美国则支持伊朗反对苏联,与英国拉开距离,给伊朗人留下好印象,巩固了美国与伊朗的关系。
波斯湾地区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重要产地,但这一地区动荡不安,不仅影响到西方国家的石油输入,而且还会给苏联插手本地区的事务提供机会,这对于美国维护其全球遏制战略非常不利。由于美国的军事力量不能直接卷入波斯湾事务中,美国则把伊朗国王看作是维护波斯湾稳定以及西方在此利益的地区 。因此,被美国用来延缓苏联进攻的棋子———伊朗,成为阻碍苏联干涉本地区事务的一个傀儡。
石油危机使美国清楚地认识到伊朗的重要性,继续加强在海湾地区的“双柱政策”成为当务之急。伊朗国王一直想成为中东地区的霸主,为了投其所好,尼克松向巴列维承诺,美国不限数量地向伊朗出售所需要的任何常规武器。年5月,尼克松对伊朗进行了访问,期间,尼克松同意了伊朗国王两个要求:向伊朗派遣军事培训技术人员,帮助伊朗人掌握进口美式武器的使用;同意与巴列维国王一起反对伊朗的死敌伊拉克。
年9月,基辛格担任国务卿一职,这进一步巩固了美国政府中亲伊朗势力的地位,使得对伊朗军售更加易于进行,出现了美国对伊军售的繁荣局面。
“水门事件”后,尼克松辞职,福特于年8月9日继任美国第38任总统,福特上台后基本沿用尼克松时期的对外政策,美国继续支持伊朗的军事建设,~年,美国对伊朗的军售高达43亿多美元。
九、第二次石油危机
但是,年底,伊朗国内掀起一股反美巨浪, 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王朝。
由于政局动荡,伊朗的石油产量明显下降。伊朗新政权在“处死美国”的口号下,攻击美国大使馆、监禁使馆人员,取缔了美国在伊朗的所有军事基地。
(奥斯卡 影片《逃离德黑兰》就是讲这一段故事。)
在伊朗从事石油开采和石油贸易的美国商人也差不多被全部驱逐出境。
从年底至年3月初,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致使油价动荡和供应紧张。世界石油市场的原油供应的突然减少,引起了抢购原油的风潮,油价急剧上升。
这一潮头刚要过去,年9月20日伊拉克空军轰炸伊朗,两伊战争爆发(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从年至年,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两国石油生产收到影响,世界石油产量波动,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万桶的缺口,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供应再度紧张,再度引起油价上扬。
在此期间,欧佩克内部发生分裂。多数成员国主张随行就市,提高油价,沙特阿拉伯则主张冻结油价,甚至单独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价。
但导致的结果是欧佩克失去市场调控能力。因为国际能源署已经建立,更重要的是,非欧佩克组织开始崛起。
各主要出口国轮番提高官价,火上浇油。这一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引发并加重了又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油价在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年底的41美元。
伊朗石油日产量不是一开始就骤降到万桶以下。~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运动期间,伊朗的石油产量只是略有下降,仍然保持在日产万桶左右。
年4~7月间,正当伊朗石油生产已恢复到接近历史上 记录的日产万桶时,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家却将原油价格陡增至每桶39.5美元。
原来,美国石油商想将他们在伊朗受到的损失转嫁给美国人民。
跟 次石油危机一样,美国石油商故伎重演,首先通过媒体大肆渲染伊朗石油减产对美国的危害性,继而故意减少美国市场上的石油供应量,人为地造成一种油荒,然后大小石油商按照统一协定好的价格疯狂地进行提价。这样,美国原油价格从年底的每桶13美元一路猛增,到年4月涨至39.5美元,从而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年9月22日两伊朗战争开始后,伊朗的石油生产再次受挫,产量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大。在双方经过一系列的“袭城战”、“袭船战”、“袭油战”,直到年两国石油设施遭毁灭性破坏之后,伊朗的石油日产量才骤降到万桶以下。
奇怪的是,随着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产量下降,美国石油市场上的原油价格却开始回落,到年每桶原油价格已降至34美元,整整降了5.5美元。到年,两伊差不多无油可卖时,美国石油市场上的原油价格反而跌至每桶8美元的底谷。
为什么在年伊朗和伊拉克两大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几乎减至零了,世界原油价格反而降到年以来的历史 点呢?
其中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是非OPEC产油国家的迅速崛起,削弱了美国控制世界石油价格和供应的能力。
次石油危机之后,世界各地迅速掀起了一股石油勘探热潮,到20世纪70年代末,已探明的石油储量遍及五大洲四大洋。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为摆脱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更是不断扩大在石油领域的投入。
年的高油价好比是世界石油大开发的导火索,五大洲四大洋顿时遍地开花,眨眼间还冒出了一大批新油田。非OPEC国家的新老油田都在全力扩大石油生产规模,提高石油产量,其中一些国家不仅实现了石油的自给自足,而且还跻身石油出口国家的行列。
苏联和中国因为幅员辽阔,很快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国。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中苏两国的石油出口对平抑油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苏中两国常常以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大哥、二哥自居,一心想帮助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小国家尽快摆脱贫困,所以供给这些国家的石油价格远远低于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价格。受其影响,一些曾经由美国供应石油的西方国家也极力争取从中苏两国进口廉价石油。可以说,在石油的价格和供应方面,东欧以及亚洲许多国家当时已不再受制于美国及OPEC。
早在年,北海就发现了埃克菲斯克大油田,年又发现了福帝斯特油田,到年1月,北海油田每天的石油产量已超过万桶。英国和挪威的北海油田无疑成了完全不受制于美国及OPEC的西欧石油供应基地。而富含石油的非洲一直以来都是西欧的势力范围,西欧国家也在致力于将非洲发展成为其另一不受制于美国及OPEC的石油供应基地。北非的利比亚虽然是OPEC成员,却一直跟美国作对,其石油政策从不屈从于美国的利益。第二次石油危机中,非洲石油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欧各国,相应地冲减了西欧国家从美国和OPEC国家进口石油的数量。
年~年,墨西哥探明的石油储量增加了6倍,到年墨西哥探明的石油储量已达到多亿桶,年墨西哥的平均日产水平已达万桶。自年以来,墨西哥已经成为非OPEC国家中另一重要的石油出口国。而加拿大很早就是世界上的石油出口大国,再加上拉美其他一些非OPEC产油小国,这些都是独立于美国和OPEC之外的石油出口国家。
所以,第二次石油危机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当美国石油公司疯狂提高石油价格时,一直依赖美国及OPEC供应石油的国家开始另辟蹊径,纷纷寻求更加实惠的石油供应商。这样就在美国操纵的石油市场之外逐渐形成了另一个巨大的石油交易市场,而且该市场的石油价格比美国操纵的石油市场价格要低得多。如此一来,欧洲一些石油商跟美国的中小石油商勾结起来,将美国之外的廉价石油反向打入美国市场,低价抛售。结果是美国大石油商的高价石油无人问津,而美国中小石油商的廉价石油却大行其道。美国大石油商原以为跟 次石油危机那样,通过制造油荒和哄抬油价再大发一次横财,谁知给中小石油商一搅和,大石油商们的石油销量下降,利润锐减, 还不得不将手中囤积的大量石油低价脱手。美国大石油商在导演的这场石油危机中彻底失算了,甚至可以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美国石油业经过新一轮的集中和垄断之后,几大石油公司控制的石油数量占美国国内石油总量的比例虽然大大提高了,但占世界石油总量的比例却明显下降了,失去了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地位。美国石油商之所以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失算,原因就在这里。
但是,美元反而进一步增强了自身在石油议价中的地位。
下篇更精彩。
火山灰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liqing.com/gjqh/8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