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头像
写实与写真
——从刘艺杰的素描顺及其雕塑文/宋伟光引言谈起刘艺杰的素描,为什么笔者要采用“写实与写真”作为标题?这是因为两者虽然强调的是“实”与“真”,但却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前者是西方;后者是中国。虽然强调的都是真实描绘,但手法却不同,一个是注重客观描绘;一个是强调主观发挥,而刘艺杰的素描两者兼有。他虽然受过严格的学院教育,带有俄、法派素描体系的学统。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当他拿起画笔,面对景物之时,内心世界的情感涌动,便自然地将“技法”融入到“情感”之中了,这种情感便潜移默化地转换成属于他自己的审美意志。在刘艺杰所选的这二百五十余幅素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在年至年之间风格演变的轨迹。虽时间跨度仅十余年,但从图像学的角度审视,却可以分辨出他的人生经历和社会变迁在其作品中的折射。现在我们就沿着他作品的时间节点展开讨论:1·时间节点的划分刘艺杰的素描,基本上应当以年作为划分其前后艺术轨迹的重要节点。为什么要选择以这个时间点作为节点呢?这是因为,这个阶段记录了他从19岁到30岁之间,也就是说从至年这段时间,由做学生转变为当老师的过程,这些素描是他教学示范期间的综合体现。也可以说是他醉心素描的黄金时期。在年这个时间节点之前,又可以分为年前、后两个阶段。2·探索的轨迹我们可以从他在至年之间的作品看出,这个时间中,他的素描带有浓郁的黄土气息,无论是头像还是人体,强调的是对象的完整性,强调的是“体与面”的关系。也就是说刘艺杰还在规则、规范中寻找出口。至年,他的风格略有变化,刘艺杰似乎对于“用笔直取”产生了兴趣,他不再纠缠于调子与体积之间精准表现。在造型上他侧重运用线来表达,且有意对物象做了适度的夸张。特别是在他的人物动态速写当中,这一点尤为明显。之后的数年内,他对于物象的表现,主张取其要害,略其次要,如对头发、帽子等的处理上取其大意,重其写意。在造型处理方式上,运用“结构素描”的方法,解决结构和体积之间关系。凸显“体与线”之间有机联系。这一阶段,他的素描游刃有余,以形而上的认识,操控着对物象形而下的表述。这一点在年所画的素描头像中尤为明显。至“85新潮”之前,刘艺杰的素描,特别是头像写生,又着重研究西方古典素描的观察方式和表现手法。这个时期是中国当代艺术产生变革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流派、多元的手法在刺激和促使着刘艺杰的艺术灵性,使之走向纵深。之后,一直到年,他的风格多变且统一,显示出其强健的造型功底和综合的表现能力。在这一时期,刘艺杰对于素描造型艺术方面的探索,沿着一种从古典到当代;从本土意识到形式追求的路径演进。3·突破自我的逆转刘艺杰上世纪80年代左右到90年代初的素描,在艺术情感方面体现出的是他的醇厚与真诚;在表现技巧方面则是希冀体现出自我的独立意识和表现手法。他的这种艺术追求是那个时期的共性。因为,在那个拨乱反正的年代,青年们对自己的人生往往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怀有一种强烈的抱负和使命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的磨砺更加锤炼了他的艺术个性。年刘艺杰去了美国,在美国,他的素描日趋见少,但却始终没有停下。他在不停地寻找突破自我的方法和路径,随着视野的开阔,不安与自得共生,所见与所学共存,这必然使得其自身与认知之间发生了碰撞与变化。因而,我们可以看到,从年至年这个时期,他的笔调为之一转,由对形体的忠诚与探究的坎坷,淡然地走向了形体的舒放与开阔。此刻的他,身居当代,心怀传统,信手拈来,一挥而就,颇具大师气象。刘艺杰的素描内涵丰富,中西兼容,既有对于西方古典素描形态的意会;对西方表现主义的利用;又有中国传统绘画、画像石、金石、石刻、雕塑、造像等语素。同时还涌动着他在音乐方面的情愫。这些丰厚的养基,潜伏在刘艺杰的内心世界里,也就自然地溶解到他的艺术之中。4·素描意识的强化艺术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刘艺杰的素描暗合了时代的艺术思潮。这些素描是他从艺的心理路程,跟随刘艺杰从西安到美国,从加州到纽约,几经迁徙,遗毁过半······这些作品,对景写生,实地采风。辗转于陕北、陕南大巴山及关中广袤地区。刘艺杰深切的感受到西北文化是浑厚、质朴、土腥味的合体!这个土腥味是一种文化在一个区域里具有的场域精神。因而他的作品无论是素描还是雕塑总有一种扑面而来的苍雄、悲凉、厚重、粗犷和野性!这里要提到,刘艺杰的人体素描多完成于他在西安美院教学时期的对众示范。可谓言传身教于现场、知行合一于道场。风格跨度很大,虽风致朗拔,但也窥探出他的“不安分”。这种“不安分”是性格使然、是艺术追寻使然、更是来自内心世界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碰撞之结果!他不愿意画地为牢,默守陈法。他的艺术热情不能被既成的规范所压制,总能破格出新,却根基尤固。在刘艺杰的素描教学中,他强调强化结构认识,注重量感体验,排除与雕塑关系不大的表现形式的干扰。有专业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结构、力感、量感、韵律、运动等具有造型表现因素的整体性素描教学。他说:“教师的一切内容,都要通过学生的学而发生作用,应该以学生接受多少,但具体以能不能吸收,消化多少为原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表现为选择性,倾向性。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是启发。”这是一种倡导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以此来减弱演绎性逻辑思维习惯的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新路。这是一种由一定程度的关于个别事物的观点过渡到范围较大的观点,由特殊具体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原则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关键性作用。他曾对学生言:“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千奇百怪,因而我反对用一种语言、一种形式、一种风格去描绘或解读不同的题材。”他是用艺术造型的各种方式,向多样的世界进行提问。5·素描是雕塑的骨基康德曾讲,在所有的造型艺术中素描是根本,而色彩是用来吸引人的,且由造型所限定。当我们通过品评刘艺杰年轻时期的素描,再回过头来审视他的雕塑,便自然地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素描是雕塑的根本,是雕塑的骨基。可以说他的雕塑也是对素描全面的、全新的诠释。这一点在他的雕塑作品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逐渐从绘画的平面性走向了雕塑三维的实体空间。在此,须提及他的早期雕塑作品《猫头鹰》,此作完成于年,那时,他刚刚毕业不久。这件作品比较集中地反映出他在那个时期的审美取向。《猫头鹰》是从情节化的建构里走出来的,或者说是对形式因素的探索,带有半抽象的意味。里面带有一种设计素描和构造形态,强调的是形式意味。这可能是他有意无意的感觉到艺术表现的形式存在,因而,尤显另类。之后,他的雕塑作品《张骞》又是一件具有刘艺杰艺术里程碑的作品。这件作品,具有强烈的素描意识。他塑造了一个破衣烂衫、风尘仆仆、手持旌节,肩背种子的使者形象,他身体疲惫,却死死守护着旌节。此作,充满着刘艺杰个人的精神界域,在此,朴素的造型语言里,凝结着素描根基的支撑。这一时期,刘艺杰还有一件值得重述的作品——《赫连勃勃》,这件建构于素描基础之上的空间转换,尤为感人。此作,无论是从表现形式、肌理处理还是所凝结的内在气质,均显现出刘艺杰的审美个性。对此,他谈到:“这匹战马,通过雕塑独特气质的呈现,让观者从中感悟到历经无数次征战,受过无数次刀伤箭镞,虽已精疲力竭,但却忠实地陪伴在西夏最后的一位君主的身边。似乎还在聆听着多年前,这块大地上传来的群雄争霸之声,这声音还回荡在这广袤的毛乌素沙漠上。”从《猫头鹰》到《赫连勃勃》,这是一个从朦胧到清晰的过程,是一个从必然走向自由的历程,也是一个由二维到三维的转换过程。最近,刘艺杰完成了具有宏大叙事,以秦统一为题材的公共艺术系列作品。这是由《秦征一统》《秦·简牍》《金戈》《铧犁》等大型户外雕塑所构成的空间场域。厚重、壮阔,统一、坚定,具有强劲的视觉引导性和突出的力量感,大有来自上古时代的磅礴之势。《秦征一统》这组大型石雕,线面结合,极为强调外轮廓的肯定感。充分地利用浮雕的起位,造成丰富的视觉递进,收到了一种跌宕起伏的纵深和开阔的视觉感受。这种对结构的把握,对形态的控制以及对于构图的预设和构造的组织与安排;这种对物象的概括和归纳无疑充分地显现出刘艺杰强劲的素描功底,一并与《秦·简牍》那种线条垂仰架构,引导视觉向空间探望;《金戈》中的长短纵横、尖锐与顿挫所形成的横空劈刺、《铧犁》箭镞式的穿插斜欹,共同构建起一种庄伟的空间延伸。6·结语刘艺杰在艺术上是一个非常善变的人,兴奋点很多。他好像不是有意识在索求些什么,但却始终在追寻心理与时空的对位,所谓遇石而定,斧凿在后。至于其他审美形式等等,那都是他的一种潜意识之流露,并没有刻意去追求。他是往审美的本体上,研究美的自身规律。刘艺杰是位有脾气的人,但他的脾气一旦释放到他的作品中,顿会化为风格。因此,风格即人,用在刘艺杰身上,再恰切不过了!刘艺杰始终坚持“作品一定要正派,要追求大中国文化格局中的内涵气质,这是一个古老传统文明的传承,它反映着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文明、一种精神、一种智慧、一种对宇宙本体的领悟,更让我们看到生生不息的大化之流行。”此言不虚,正在践行!年作品
草滩农场丁红艳年
戴眼镜的男子年
关中老汉年
关中奶奶年
跪着的男人体年
靠着的女人体年
老民工年
女子头像年
女子头像年
青年头像年
西杨万老汉年
西杨万老汉年
西杨万老汉年
西杨万老王年
小男孩年
小女孩年
休息中的小妹年
坐着男人体年
探索者——我说艺杰
文/郭北平艺杰是我们的老朋友,也是我们同侪玩伴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他是同道中最有才华的一位,艺术感觉好,热情、贪玩自负还有几份桀骜不驯。但他决不缺乏细腻和同情心,这也许是大家始终喜欢他的原因。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相识,直到他去了美国,他的全部活动都在西安美院。记得早年看过他的人体雕塑作品,结构严谨、气息生动逼人,一眼就能看出艺感染力的比较优势。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曾经雕刻的一尊小女孩的裸体铜雕,单脚站立,双臂展开,一只悬空的脚面上托着一只小小的毽子,显然在努力保持平衡。这种特定情态的表达蕴含了太多的耐人寻味的意蕴,作者温暖人性的着力点和艺术智慧可见一斑。也曾在美院的素描集里看到过他的人体作品,流暢生动的速写足见功力。
近日艺杰突然要把他保存下来的余幅素描速写集结出书,看得出他很珍爱自己的这批作品,跟随他几十年近千件的素描作品,远渡重洋、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又辗转回到中国,虽然是数量大、时间跨度久远,大部已丢失,有些已残破不堪,难免参差不齐。很难达到精品汇的欣赏效果,我看到过诸多中外艺术大师发表的素描作品,似乎都是精品的选择结果。
但若从艺术家心路历程的坦诚展现来看,从不同题材、不同时期的感受角度考虑,这样的一以贯之的探索也许更有意义,也更有份量,谨祝愿他的这种展现能获得更多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艺杰的素描作品选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人物头像素描、人体素描和生活速写。总体来看既有所谓学院派的扎实功底,又有中西各类风格的艺术表达,尤其他的“表现性”素描,这是涉猎广泛的中国画家们所擅长采用的方法,依神写形、线面结合,致力于捕捉最关健的视觉元素,画面的流暢、疏朗和艺术表达也会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中得以实现。力求不堕入面面具到的理性抄袭,一般地讲这往往是成熟画家的基本标志。因而颇具艺术大家的艺杰素描,已展现出属于他独特的造型语言和审美意境。
艺杰本不安份,思维跳跃,勤于探索,所以他的作品也是风格多变,有浓重色调的结构刻画,也有以线为主要元素乐感表达,更有以强化精神气质为主的简约和变形,在画面上多样探索也成就了他在雕塑领域的游刃有余和从心所欲,抽象、意向和具象,乃至边缘试探的自由转换,这都得力于他早年学习音乐及多方修养为支撑的必然结果。
愿他的艺术创造之树长青。
年作品
老民工年
民工年
民工年
男子头像年
潘龙老汉年
蟠龙干部年
蟠龙姑娘年
蟠龙姑娘年
蟠龙郭德章
蟠龙郭老汉年
蟠龙郭文昌年
蟠龙老汉年
蟠龙老汉年
蟠龙刘老汉年
蟠龙男孩年
蟠龙男孩郭明明年
蟠龙男子年
蟠龙娃娃年
蟠龙小男孩儿年
蟠龙张德句年
青年头像年
陕北男子年
陕北牛奶奶年
陕北小姑娘年
“才华横溢”的线条——说说刘艺杰其人其素描文/陈绍华这些年,各行各业出书立著之风盛行,艺术设计界自然也不例外,故时常也会遇到同行大咖来请我写序写前言什么的,而我大多是婉言谢绝的。原因有二:一是我的文字不好,怕露怯。二是对当下学界吹吹拍拍的浮躁之风有些看法。再者,自有了微博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liqing.com/gjqh/7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