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木心的诗好美,淡淡的忧伤如轻烟,细看了无痕。买了他的一些作品,打算一本本慢慢看,百度他老人家生平简介的時候,心里酸酸的……
“年,木心先生在“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囚禁18个月,所有作品皆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狱中,木心先生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65万言的《ThePrisonNotes》,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在年—年间,遭遇软禁,这也是木心先生二十年间第三次被限制人身自由。”“自年起,木心先生即长居美国纽约,并盘桓南北欧,游历甚广,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所有作品皆被烧毁,这是什么概念?那些不可重复的灵感与心血的结晶一旦丢失,真的比人头落地还要残忍,相信每一位创作者都会有这种认识。文革到底是什么?嘈杂的政治遇上发热的头脑?扭曲的人格碰上变态的心理?闹剧的十年,悲剧的十年,对文化没有了崇尚之心,对真相没有了敬畏之意,不认字为荣、会读书为耻的意识形态,在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鲜有的怪事,在中国奇迹般发生了。这较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明清的文字狱,范围更广,影响更大。
人们不知道迫害这些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用卑劣的手段去侮辱一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文学泰斗、国粹大师是一件多么可怕又愚蠢的事情,这不啻于对国家civilization的自杀性毁灭。以文革时代为背景的作品我一本也没有读过,只看木心简介上的寥寥数语,便对那段梦魇一样的日子心生憎恶,提不起兴趣,眼不见心不烦,但读木心的作品,终究是绕不过这段可悲的历史背景。自古江浙多名士,年2月14日,木心出生在浙江乌镇东栅,就是陈逸夫油画里的那个最具中国风情的江南小镇,令我们这些旅行者魂牵梦绕的水上人家。这位江南水乡的名士,写写画画,躲躲藏藏,终于在年移居美国。如果不是文革,不是所有作品悉数被毁,不是三次入狱的悲惨经历,谁能让木心割舍下对故土的眷恋?成为一位漂泊在海外的文学鲁滨逊。木心的写作生涯超过六十年,早期作品全部散失,八十年代再度开始创作,台湾为他出版了多达十余种文集。他的部分散文与小说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并作为唯一的中国作家,与福克纳、海明威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在哈佛与耶鲁这些名校教授主办的《文学无国界》网站,木心先生拥有许多忠实的读者。他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一批当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深受其艺术影响。“住过亭子间,才不愧是科班出身的上海人,而一辈子脱不出亭子间,也就枉为上海人,真是妙。”
木心从乌镇到了上海,又从上海到了纽约,再从纽约回到乌镇,这并不复杂的轨迹图,记录着他一生的经历和坎坷。在岁月的凝炼中,旅居海外的木心卓尔不群,笔耕不缀,在纽约牙买加一间小小公寓里,勤奋创作,写出了一系列伟大作品,他的才华没有被黑暗的洪流完全淹没,这是中国的幸运,世界的安慰。让今日的我们能够从容翻阅,一睹其艺术精华。
年在乌镇政府国宝级邀请下,木心又重回故乡定居,叶落归根,那一年他已经79岁了。年12月21日清晨,木心在乌镇一间民居中悄悄驾鹤仙去,终年84岁。人生究竟是漫长还是短暂?灯灭如是说……“以前的母亲、祖母、外婆、保姆、佣人讲故事给小孩听,是世界性好传统,有的母亲讲的特别好,把自己放进去。”
我小的时候,母亲、外婆、姨妈都给我讲故事,她们讲不好,翻来覆去就那几个,为了哄我吃饭,经常胡编,最后被我识破,饭含在嘴里就不下咽……小孩子的智慧好笑,也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要求。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把自己放进了作品里,读者读的是游记是故事,品的是感悟是情怀,引起共鸣后,读的仿佛又是自己的心境。“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木心的书每一本都要找来读一读,长街黑暗无行人,窃喜偶遇一碗醇豆浆,于纷扰中拥抱温暖,沉淀这世界里的些许清凉。
长按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liqing.com/gjqh/6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