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牙买加 >> 国家气候 >> 正文 >> 正文

非农就业与缓解相对贫困基于主客观标准的二

来源:牙买加 时间:2020/11/12
白癜风怎么预防 http://m.39.net/pf/a_4780718.html

作者简介

周力,男,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邵俊杰,男,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摘要

基于—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5期数据,运用Probit和Mlogit模型,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标准分析了农村居民非农就业与相对贫困的关系。研究发现:非农就业首先通过提高绝对收入改善农户客观相对贫困,同时也能通过改变客观相对贫困,间接改善主观相对贫困状态。非农就业主要带来了收入增长效应,但对于提升主观获得感没有直接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省内非农就业也存在类似的减贫作用,而省外非农就业没有产生作用。无论是省内还是省外非农就业都对主观非客观相对贫困无影响,参照系的变化影响着非农就业对主观相对贫困的减贫作用。此外,转变户籍可能致使非农就业农户陷入城市的客观相对贫困,而对主观非客观相对贫困群体没有影响。因此,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不仅要鼓励农户非农就业,创造非农就业机会,还要保障进城农民权益。

关键词

非农就业;客观相对贫困;主观相对贫困

一、引言

识别相对贫困的国际经验,是将居民收入中位数按一定比率设定为门槛标准。这种以收入法为核心的识别方式,政策操作性强,是中国下一阶段治理相对贫困问题的重要参考。但是,基于收入法识别的“客观相对贫困”具有一定局限性,其忽视了相对贫困是一种主观感受的效用经济学本质。从提升国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政策取向看,解决“主观相对贫困”问题才是政策的终极目标。如查尔斯·汉迪所说,现代人的贫困来自邻居的眼光,这就叫相对贫困感,当人们觉得穷的时候,不是因为本身穷,而主要是来自他的参照系。主观相对贫困会使个体缺乏生产发展的斗志,可能会更迅速地陷入物质贫困状态,因此了解和把握中国的主观相对贫困情况,剖析主观与客观相对贫困的异质性,对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大有裨益。

然而,在政策层面上易识别客观相对贫困,难以识别主观相对贫困,这将导致主观相对贫困群体的政策漏出。根据相对贫困的主客观属性,可将群体分为四类,分别是:主观且客观相对贫困群体、主观非客观相对贫困群体、客观非主观相对贫困群体和非贫困群体。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FamilyPanelStudies,CFPS)—年的数据统计发现,年,中国农村居民中主观非客观相对贫困群体占比为8.72%,与年相比下降了14.06百分点。虽然主观非客观相对贫困占比呈下降趋势,但因为这部分群体存在较强“隐蔽性”,政策漏出可能引致一定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学界和政策制定者都需要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liqing.com/gjqh/5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