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总览
全球旅游业损失超万亿美元
联合国贸发会议7月1日发布报告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旅游业已停滞近4个月,至少造成1.2万亿美元损失,即全球GDP的1.5%。报告警告说,如果国际旅游业中断持续8个月,损失或上升到2.2万亿美元,这一预测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预测相符。报告指出,按最悲观情况估计,国际旅游业12个月的损失将达到3.3万亿美元。
旅游业是许多国家经济的支柱,也是全球数百万人赖以营生的行业。根据UNWTO的数据,过去20年,旅游业创造的价值从亿美元增至1.6万亿美元。但是,新冠肺炎疫情使旅游业停滞,在全球造成严重经济后果。一些国家现行的封锁措施和旅行限制,以及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减少、信心指数低迷等,显著减缓了该行业的复苏。
不少发展中国家因此遭受巨大损失,牙买加和泰国尤为突出。据估计,两国已分别损失各自GDP的11%和9%。肯尼亚、埃及和马来西亚等其他旅游热点国家的损失或超过GDP的3%。此外,许多富裕国家的旅游业也感受到压力。据预测,欧洲和北美旅游热门目的地,如法国、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和美国等,可能会损失数十亿美元。
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损失还对其他经济部门产生连锁反应,如食品、饮料和娱乐等商品和服务部门等。据悉,国际旅游收入每减少万美元,一国的国民收入就会减少万美元至万美元。在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国家,非熟练工人的失业率可能上升17%。在泰国、牙买加和克罗地亚等受影响较严重国家,即使在最温和的情况下,非熟练工人的就业率也将以两位数速度下降。在技术工人的工资方面,降幅最大的国家是泰国、牙买加和克罗地亚。
疫情导致的旅游业裁员将对妇女就业与生活产生尤其严重的负面影响。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有可能成为旅游业的就业主力,在住宿和餐饮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中,女性约占54%。由于这一部门许多妇女从事非正式低技能工作,因而她们较少有机会获得失业福利或其他就业安全保障。
报告呼吁受旅游业下滑影响的国家应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以防止依赖旅游业的民众和社区遭受严重经济困难。政府应采取措施保护工人,在一些旅游业复苏前景不乐观的地方,采取工资补贴政策或帮助工人转向新的行业。政府还应该帮助面临破产风险的旅游企业如酒店和航空公司脱困,如提供低息贷款或补助金等财政救济。
国际经济贸易连降
在需求方面,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企业裁员、收入下降削弱居民消费。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估计,一季度全球商品贸易环比下滑5.0%,二季度环比再跌27%;国际直接投资大幅下降,其中一季度公布的绿地投资数量较年季度均值下降了37%,4月份的跨国并购数量较年月度均值下降了35%,全年外国直接投资(FDI)流量将减少至1万亿美元以下(下滑幅度不超过40%),连续第五年出现负增长。
在供给方面,人员缺位、物流阻滞、零库存管理导致全球供应链多环节受阻,部分行业面临产业链断裂风险。其中,对全球价值链高度依赖的产业,如汽车、光电子行业受影响最大,对航空行业收入影响最大,平均收入降幅超过40%。
从先行指标看,摩根大通全球综合采购经理指数(PMI)从年2月起持续数月低于荣枯线,其中4月份和5月份PMI甚至降至26.2和36.3,为近11年来最低的两个月。
展望三季度,随着欧美等主要经济体逐渐复工复产,前期各国宽松财政和货币政策逐渐发挥效用,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将缓慢回升,全球经济下滑幅度可能收窄。值得警惕的是,6月份以来美国和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新增确诊人数激增,表明疫情仍存在不断反复的风险,这将导致经济停摆的时间延长,增加市场动荡和后续复苏的难度。初步估计,二季度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折年率为-30.4%,较一季度下降24个百分点。
尽管疫情对全球各国均造成了巨大冲击,但由于不同地区疫情发展态势存在差异,各国实施经济封锁的时间点以及后续的复工复产进度不一,不同经济体衰退程度略有分化。
新兴市场债务困境难解
新兴市场疫情加剧,多国恐将陷入债务困境。
当前,新兴市场多国属于疫情的重灾区。巴西和俄罗斯确诊病例分别位列全球第二和第三,亚洲的印度以及南美洲的智利、秘鲁、阿根廷等国疫情加剧。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卫生体系较为薄弱,更容易受到疫情的冲击。同时,在全球经济衰退、外部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下,新兴市场面临资金流出、货币贬值、外债负担加大等多重压力。
尽管新兴市场国家央行普遍也采取了降息措施或量化宽松举措(QE)以应对衰退,但考虑到这些举措可能进一步导致货币贬值和外资流入减少,这些国家实施宽松政策面临更大的局限性。受此影响,印度、阿根廷等国主权信用评级已经被下调,部分国家政府宣布违约或者推迟偿还时限,预计未来潜在违约名单可能还会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协会等多家国际机构已就新兴市场的主权债务风险作出警示。
疫情改写经济金融格局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使全球经济遭受沉重打击,也将改变国际经济金融格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期。
一是逆全球化趋势加剧。疫情发生前,全球经济已经处于疲软态势,发达经济体增长持续放缓,对全球经济的带动作用有所减弱;新兴市场经济增速相对较快,亚太等地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加大,全球经济格局呈现“东升西降”特征。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重心将继续东移,过去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化浪潮面临停滞或倒退。疫情也将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引发全球产业链调整,全球化布局将更多地向区域化转变。
二是低利率成为常态。发达经济体实际利率在过去三十多年处于下行趋势。疫情过后,发达经济体增速将长期低于潜在趋势水平,全球经济低增长时间将被延长。为了支持经济复苏,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宽松,未来几年低利率乃至负利率会成为常态。而这将引发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资产泡沫与贫富分化可能加剧,进一步抑制实体经济增长。
三是新兴市场内外部脆弱性加剧。在当前国际经济金融治理体系中,新兴市场高度依赖外部市场与美元融资,本就处于相对弱势。在疫情冲击下,其自身内外部脆弱性更易被放大。与此同时,新兴市场财政和货币政策面临更多制约,进一步刺激的空间有限,这将增加其经济复苏的难度,部分甚至可能爆发债务危机,从而引发金融市场动荡与国际政经格局的调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liqing.com/rkzz/5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