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牙买加 >> 人口种族 >> 正文 >> 正文

带一本书去纽约

来源:牙买加 时间:2023/1/6
刘军连 http://nb.ifeng.com/c/89ILxhbI6w5

成都到纽约的直航在10月26日正式开通。从此,从成都前往美国东海岸,不再需要繁琐的转机和漫长的等待,而是直接抵达。这是成都众多国际航线的一条,但也许是最有标志性的。

纽约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个多族裔聚居的多元化城市,拥有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在此使用的语言达到种。

对于异国的城市,我们总是先在书本和影视里认识,然后或许才有机会亲临。纽约当然也是如此。

普通中国人对纽约的认识,大多来自上世纪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里面有一句台词家喻户晓:“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都市女性大多从《欲望都市》里认识纽约,在她们眼里纽约是走在时尚前沿的奢侈品之城;知识分子从伍迪·艾伦电影里的絮絮叨叨看到纽约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怕与爱;文艺青年从诺亚·鲍姆巴赫的电影中看到纽约的文艺范儿,更不用说几乎80%的灾难大片和科幻大片都要折腾一回帝国大厦。

除了影视剧,让我们对纽约有更深入印象的,大概要算下面一些书写纽约的文学作品了。

在菲利普·罗斯的“美国三部曲”中,《美国牧歌》大概最能代表城市精神的形成。第一代移民追求“美国梦“,第二代完全融入主流生活方式和主流价值观,第三代又出现迷茫和断裂,但这种断裂其实也是城市性格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吸纳之后的审思和反刍。

菲利普·罗斯《美国牧歌》

据统计,截至年,纽约十个最主要的海外出生人口来源地为:多米尼加共和国、中国、墨西哥、圭亚那、牙买加、厄瓜多尔、海地、印度、俄罗斯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而孟加拉裔移民则增长最快,年达到7.4万人。我们有时候很难相信那么多移民笔下不一样的纽约其实是同一个城市,比如多米尼加裔美国作家朱诺·迪亚斯、孟加拉裔美国女作家茱帕·拉希里、德裔美国作家贝蒂·史密斯他们真的住在同一个城市?

当茱帕·拉希里笔下《不适之地》里的人物喝着大吉岭红茶,谈论自家法国厨子手艺的时候,《布鲁克林有棵树》里11岁的弗兰西和弟弟已经开始卖废品、买糖果了。与此同时,朱诺·迪亚斯笔下《你就这样失去了她》里的拉美少年飙着脏话在自己的疼痛青春里沉溺和迷茫,而在唐人街,大概又是谭恩美和哈金们笔下的景象。

茱帕·拉希里《不适之地》

哈金有一本叫《落地》的小说集,对纽约华人社会众生相进行了平实白描。全书都是以纽约法拉盛中国城为背景,12个不同阶层的新移民:有因欠薪寻死的僧人,有既堕落又向往新生活的妓女,有为获得终身教职而焦虑的教授,有被生活所迫而临时拼凑的夫妻等。他们各自带着自己的美国梦在现实生活的泥沼中摸爬滚打,既辛酸与无奈,又不乏温馨和希望。

哈金《落地》

简洁准确的英文写作是他的长项,《纽约客》曾作出很高的评价,认为“哈金跟其他最好的写实作家一样,把情感的力量隐藏在了最白描的字句中。”在这些白描的字句中,我们能看到移民对纽约新世界的探索与追寻,有对故乡无奈的眷恋与牵挂,以及对自身身份的迷茫与确认。

当我们跟随这些美国作家笔下的人物,走在纽约那些以数字编码的大街上,触目可及是各种不同的肤色和服饰,他们有着根植于先祖文化的怕和爱,但这些怕和爱到了异国的土壤,有的破碎,有的割裂,渐渐长出入乡随俗的模样,是异国文化习俗的碰撞产生了今天五彩缤纷的纽约。

你可以说纽约是一个最好的城市,也可以说它是一个最坏的城市。

纽约,就这样不管不顾地对世界敞开自己的怀抱,任人评说。这也正是它的包容性所在。以至于我们每一次在荧屏上看到自由女神像,总是情不自禁为埃玛·拉扎勒替她写出的召唤热泪盈眶:“把你们疲惫不堪的人、你们贫困潦倒的人、你们渴望呼吸自由空气的挤在一堆的人都给我;把那些无家可归、饱经风浪的人都送来:在这金色的大门口,我要为你们把火炬高高举起。”

图书推荐

《双城故事——今日纽约最坏以及最好的时光》

约翰·弗里曼编著

英国著名文学杂志《格兰塔》的编辑约翰·弗里曼从他自己和弟弟在纽约的不同生活出发,认识到纽约的贫富差异越来越大。年,顶层10%的人群拥有整个纽约收入的37%。极端的数字让纽约日益变成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双面之城。他试图以纽约为蓝本,讨论现在大城市有可能都将面对的社会问题,于是联系了28位曾在或正在纽约居住的当代作家,每人一篇,有回忆录、有城市游记、有短篇小说、有口述历史、一首诗,甚至包括推特网上的一些推文,无论形式怎样,这28位“纽约客”试图告诉大家的是:“现实并非命中注定,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城市也能够变得更好。”

gt;

《纽约三部曲》《布鲁克林的荒唐事》

保罗·奥斯特著

今年9月13日公布的布克奖短名单里就有保罗·奥斯特,他本人是典型的纽约自由派知识分子,总是有意识地将自己笔下的故事背景设置在自己所熟悉的城市。村上春树曾说,读保罗·奥斯特的小说像听上个世纪60年代纽约派新感觉爵士乐,能够带给人“突如其来的生理性亲切感”。分析这种亲切感的来源,大概因为保罗·奥斯特擅长写现代都市人的各种困惑和乐趣,以及对于身份认同的焦虑。

《布鲁克林》

科尔姆·托宾著

科尔姆·托宾是具有国际声誉的爱尔兰当代著名作家,长篇小说《布鲁克林》曾入围年度布克奖,并获得年科斯塔年度小说奖。女主角是千万名从爱尔兰背井离乡到纽约的移民大军中的一个,从小镇姑娘的乡愁与梦想、小镇和城市的对比中,映射出在纽约生活的千万移民的内心世界。

《布鲁克林有棵树》

贝蒂·史密斯著

贫穷移民家庭的女孩,从捡垃圾开始一步步走到大学,最终成为作家。纽约是一个移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城市,她的成长和奋斗能够代表大多数人的成长和奋斗,对于这本书,《纽约时报》如是评论:“如果错过了《布鲁克林有棵树》,你将失去一次重要的人生体验。”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liqing.com/rkzz/106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