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22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线上线下同步举行,论坛主题为“迈上现代化新征程的中国”。参会的6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围绕美国推出高达1.9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后的影响,关于通胀还是通缩的争论?未来10年美国经济、全球数字化转型、弥合不平等鸿沟、走向共同富裕、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数字货币等话题发表了演讲。
1.纽约大学教授、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数字化更快地解决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挑战,也有机遇。而且,平台经济是新经济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机器革命,有了机器和交通运输设施,人们可以自由流动,接下来出现了信息流动,各种交易变得更加活跃。在数字经济时代,会有一些强有力的自动化机器,比如机器人等。它的发展非常快,在中国就像电商、移动支付一样。其实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发展已经有很多年了,而疫情加快了其整体发展。
没有数字经济,我们没办法在新冠疫情中存活,没有数字基础设施,我们今天也不可能在线对话,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挑战和担忧。这个世界能否跟上数字化变迁的速度,当然生产率方面会有很大提升,可能不用工作那么长时间了,将有更多休闲时间。
但从中期来讲,十年之内,有很多工作可能就消失了,我们需要帮助人们适应这样全新的世界。像自动化这样的话题以及对于中产阶级工作的替代、就业两极分化等,已经谈了很久了,这些问题其实在发达国家一直存在,这是很大的挑战。同时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也讨论了相关话题,比如互联网监管的话题。
数字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增强了包容性,最大的一个影响就是,人们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可以进行更加方便地出行和移动。在新冠疫情期间,我们看到数字医疗的应用大大加速了,因为医疗这个行业和教育比较相似,之前有一些拖后腿的现象,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健康、医疗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在很多数字平台上,医生和病人可以进行在线诊疗。
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巨大的发展,更快地控制新冠疫情,更快更好地应对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关于数字鸿沟、移动支付和欧美支付工具的历史遗留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可能会成为新技术发展的障碍,很多公司必须要改变之前的业务模式。另外,我们也看到非常快速的融合。美国在这方面确实是落后的。即便没有新冠疫情,全球(移动)支付体系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的效率实在太高了。通过移动支付,整体成本会被大大降低,同时效率大大提升,比美国用信用卡支付的体系更好。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有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有可能会成为新技术应用的阻力。
近年来,我们也谈到数字鸿沟和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只有15年的历史,而且是席卷全球的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来说,它们也在应用移动互联网,这些国家可以跳过欧美之前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比如可以直接跳到5G这样的基础设施。
新经济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当前,平台经济发展得非常好,特别是在中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网络平台经济的发展,给更多的人带来了机会。当人们使用平台的时候,它也在改变着供应的形式,因为平台的存在,人们可以更好地去合作等。过去可能需要花5-10年才能完成的事情,现在可能两三个月就可以做成了,这就是它的强大之处。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以及平台技术。简单地讲,平台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手段和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包容的增长。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都有数字基础,生产、消费,其实是一个市场,市场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看一个经济体,它有一个有形的市场,我们生产有形的产品。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层面,我们说全球的支付手段,我们一直都在讲传播信息、传播技术,促进交易能够发生,这种虚拟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市场。
2.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可以采用货币和财政工具应对通胀
对于财政刺激,以及对通胀卷土重来的担心,其实我并不是那么担心通胀。
首先,拜登政府对于风险的控制是非常合理的,因此,现在通胀风险其实是比较低的。一是潜在的产能,在美国还有世界其他地方还有充分的潜能。另外,也有一些相关的工具可用来进行调整,比如加息,可以使用一些货币政策,而现在和五年前、十年前相比,可以收集到各种各样的实时数据,不需要等待真的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或者影响时才采取行动。因此,根据现在唾手可得的通胀数据可以随时进行调整,合适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加息。
第二,在一些强大的经济体里面,实际上,是可以带来潜在的双赢效应和效果。还需要对贸易准则重新审视,以及重新审视一下税收体制。但是,目前有通胀压力,我们进行应对既可以使用货币政策,也可以使用财政政策,财政政策让税收结构变得更加健康,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此外,关于通货膨胀的讨论,这里面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另外,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liqing.com/lyjd/7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