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是年上映的一部美国公路片,由彼得·法拉利指导,维高·摩天臣和马许色拉·艾利主演,讲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牙买加裔美国钢琴家当奴·雪利在他雇佣的意大利裔保镖托尼·利普陪伴下前往深南部保守地区巡回演出的故事。影片采用经典的好莱坞三幕式结构,以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及事件为蓝本,反映了美国一直以来的种族歧视问题。影片十分符合美式主旋律,获得了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本文将从剧本结构和故事种类两个角度,分析《绿皮书》的艺术特点和市场性。
剧本结构
《绿皮书》采用的是由美国著名编剧家席德·菲尔德提出被无数编剧和导演运用的三幕剧剧本结构。三幕式结构以两个小时的电影为标准,将前三十分钟分为第一幕,即“建置”;中间六十分钟分为第二幕,即“冲突”;最后三十分钟分为第三幕,即“解决”。其中,第一幕又包含开场画面、人物铺垫、激励事件等,第二幕包含故事发展、重要转变、灵魂黑夜、故事高潮等几个方面,最后由第三幕作为收尾。
影片的前三十分钟——建置部分——需要交代故事背景、主要人物性格及其身份,人物关系、人物动机、戏剧性前提等多个方面。在第一幕的结尾有一个“干扰事件”,让主人公脱离正常的生活状态,进入下一幕。对于本片《绿皮书》来讲,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就用最直白的方式——加字幕——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及发生地点:年的美国。
就时代背景来讲,六十年代的美国正处于黑人民权运动时期,种族问题正处于最紧张的时刻。了解当时历史的观众,就会立即意识到这部电影很有可能是一个探讨种族问题的作品。此外,在第一个开场画面当中,还加入了爵士号的声音作为背景音乐。爵士乐在二战后到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是主流音乐,六十年代初是爵士乐的最后的高峰期,之后随即被以猫王、BeachBoy为代表的摇滚乐取代了主流地位。影片在时间上正好处于六十年代初,爵士乐作为背景音乐的出现,更加明确的交代了时代背景:新旧交替的美国社会。也暗示了旧的种族观念终将被更宽容的新观念取代的主题。
随着镜头的推进,影片开头的俱乐部的内部场景被展现出来:一帮社会名流在一名爵士歌手的歌声中享受着纸醉金迷的狂欢。
值得注意的是,爵士乐是黑人发明的,但是俱乐部的人士内包括爵士歌手在内,几乎全为白人。这一场景再次暗示影片主题,讽刺了高傲的种族主义者。接着,主人公托尼·利普出场,他穿着一身红色西装,带着顾客到他们的位置上。这里交代了托尼的职业身份:一名服务生。
接下来,影片开始交代托尼的性格。俱乐部里突然有人起了冲突,托尼冲上去将闹事的人制服,并采用最粗暴的方式:狠狠将闹事者揍了一顿。在这个情节中,托尼的另一个身份特征被交代了出来:一个粗鲁的壮汉。
接下来,影片又通过托尼私自拿走一名上流人士的帽子,再将其还给对方并受了小费的方式,表现出托尼虚伪、市侩的一面。接着,俱乐部关门,托尼失业了,通过他与两个工友的对话,表现出他处于社会底层的身份。总体来讲,影片用开头在俱乐部的戏,给观众交代出托尼·利普一方面的性格、身份,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粗鲁的、爱贪小便宜并且自私的市侩。
之后家中的剧情更进一步让托尼的人设完整起来。在家中,影片交代了托尼的家人,有自己的妻子和儿子,还有父亲和兄弟,是一个虽然条件不是很好,但是还是很完满的意大利裔家庭。并且这块也表现出托尼疼爱家人的一面。同时,与自己的妻子不同,托尼对于黑人的态度很不友好,通过他将黑人用过的水杯丢到垃圾桶里就可以发现这一点。在这处展现出的性格特征与开头俱乐部相比,与影片主旨——种族问题——联系更加紧密。从这块的情节开始,电影主题开始浮出水面。
完成了开场画面、人物铺垫、确立主题三个任务后,在影片的第十一分钟,第一幕中最重要的激励事件,也就是把人物引到主线的“钩子”出现。当托尼打赌赢了五十美元后,一通电话打了过来,告诉托尼有一个正在给自己招募专职司机的医生,而这个医生就是故事的另一个主要角色当奴·雪利。
接着,托尼与雪利见面,这一块的剧情除了主线故事被交代出来之外,雪利的人设也在短短的四分钟时间内得到展现。首先,从雪利的房内的家具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比较具有身份的人,其次二者面对面相坐的位置高低之分也能看出二者的社会地位差距,最后雪利带有贵族气息的纽约腔与托尼十分平民化的口音也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完成了另一个主角雪利的人设建置后,影片在第二十八分钟正式进入往第二幕转接的情节点,即两人谈妥,托尼与妻子告别,正式带着雪利开始了深入南部的巡演之旅。在这里,还插入了一个小插曲,即托尼给雪利的印度裔管家使眼色,让其帮忙把行李装到后备箱。从这点上来讲,影片又向观众提醒了一下托尼的人物性格,他虽然文化程度和所处的社会层次都不高,但是他还是具有发自内心的身为白人的优越感。
从第二十九分钟起,电影正式进入主线,第二幕开启。在第二幕的前五分钟,也就是二十九分钟到三十四五分钟时,这里的剧情主要是两人一路上的对话,对第一幕做了承接,对托尼的人物背景再度完善的同时,还利用两人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两个人性格和身份地位完全不一样所造成的鲜明对比,由此带出剧本的一条暗线,b-story,即托尼和雪利在旅途中相互影响,相互融洽,互建友谊的故事。
随后到了第三十四分钟,晚上住在另一个酒店房间的托尼看到远处的雪利独自一人坐在阳台饮酒,托尼察觉到了雪利孤独、脆弱的一面,对他产生了一些好奇,自此,两个人开始相互影响,与第一幕的承接完毕,故事开始往前推进。
从第三十五分钟到五十四分钟,由推动故事发展的一个个情节组成,大体可以概括为两个人由于个性的不同,不断碰撞,也不断相互影响。不断碰撞,如托尼把车停靠在一家买石头的杂货铺那里,偷偷顺走了一块石头,这种素质水平低下的行为自然在素养高的雪利眼里容不下,雪利命令托尼把石头还回去,两人因为观念的差异起了冲突。相互影响,比如托尼在观赏了雪利的演出之后,真正地为雪利的才华所打动,以至于强制让负责演出的工作人员给雪利准备专用钢琴;再比如雪利在托尼的劝说下开始吃自己嫌弃的炸鸡,跟着托尼一块儿把骨头扔到窗外。
接着,第五十五分钟到六十分钟,也就是影片剧情发展到的中间点,转折出现了。两人在一处旅馆住下后,雪利在酒吧里被其他白人欺负,托尼将其救出。这时,影片不再是单纯的讲两个人的友谊之路故事了,而是主旨上升到了种族问题上。虽然在这之前也有铺垫和暗示,但是这一块的情节点是正式将话题转移到这个问题上的。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人的继续往南部前进,两个人的关系也在逐渐发展中。此外,雪利的人设也被更进一步揭示,比如同性恋,再比如坚决捍卫黑人的尊严,宁愿花二十分钟去旅店的厕所也不愿意上别人给他安排的树旁边的茅坑。还有在服装店被拒绝碰店里的衣服而转身离开等,都能表现出他的这一特点。同时雪利也开始帮托尼给妻子写信,两人关系变得不再像开始那样紧张。但同时,根据三幕式的原则,五十五到七十五分钟是“危险逼近”的时刻。在这部影片中,这二十分钟内,不断有人做出歧视黑人的行为,像前面提到过的给雪利安排不公正的如厕条件,不允许雪利试衣服等等。然后,故事的高潮出现在第八十四分钟,也就是两人在雨夜开车时被警察拦下,托尼出手打了警察,两人被关在监狱里。“灵魂黑夜”时刻到来。
随后雪利与肯尼迪的一通电话将两个人解救了出来,之后两人在雨中产生了激烈的争吵。托尼表示自己作为意大利裔,在美国底层生活,比黑人还黑人,雪利则在争吵中表明了自己作为黑人在美国社会中被屈辱以及不被自己同类所接受的痛苦。在争吵中,两人彻底朝对方打开自我,紧接着,两人在一家旅店住下,诉说心声,完成了最终的磨合。
第二幕在两人的最终磨合中结束,到了第三幕,故事开始走入收尾。这次旅程的结局在第一百分钟,雪利因餐厅禁止黑人用餐拒绝了演出,而是与托尼一起到了一家普通的酒吧里随意地演出了一下。
最后,两人回到纽约,雪利选择与托尼及其家人一同过了圣诞节。情节到这里完成了最后的主题升华,影片利用美国传统的家庭观打破了种族主义,进而将影片从单纯的美式主旋律上升到了“爱”的这个普世价值上。
总之,《绿皮书》采用了经典的好莱坞三幕式结构,讲述了一个标准的美国故事。同时,这个故事表面上是讲述种族问题,根本上表现的是人与人的温情,这也是为什么《绿皮书》不但能在美国本土获得奥斯卡奖,还能为国际所接受,特别是成为了近年来在中国获得票房最高的奥斯卡获奖电影。
故事种类
《绿皮书》是一部套着公路片的外壳,讲述种族问题的影片。公路片一般是指主人公在一段旅程——可以是驾车或者坐船——过后,完成生命体验,思想变化,性格塑造,产生一系列的戏剧冲突,或者与别人的,与自我心灵的交流。
首先,作为公路片。托尼和雪利在路上的旅程占据了整部电影的绝大部分篇幅。除了第一幕的前二十八分钟,整个第二幕以及半个第三幕都是两个人在路上发生的事情。在公路片的最后,主人公不一定会实现自己最初设定的目标或者到达最初计划的目的地,但是主人公会在这段旅程中所发生的人物转变是公路片往往所强调的。也就是,公路片的重点不在于目的地,而是在于主人公在旅程中获得的启发。片中,托尼最开始的动机是为了给家里挣钱才愿意帮助一个自己都瞧不起的黑人去美国南部巡演。并且在这段旅程之前,托尼的人物性格是非常暴躁粗鲁且不理性的。但在旅程之后,托尼产生了十分巨大的改变,他理解了黑人的在美国社会中的苦痛,并且也不再那么随意动手了。这一点体现在最后那场餐厅的段落,由于自己对警察动手导致两人被关进监狱,托尼意识到了自己暴躁个性的不正确指出,于是在餐厅服务生的挖苦下,他控制住了自己,没有打人。至于雪利,雪利在踏上旅程前,非常循规蹈矩,个人生活风格很不接地气,甚至透漏着一股傲人的气场,同时也一个人活的很孤独。但是过了这趟旅程后,雪利释放了自我,他愿意和托尼一起吃炸鸡,愿意与小酒吧里的黑人爵士号手们一起演奏音乐,还收获了和托尼的友谊,与托尼家人共进晚餐,摆脱了孤独。
其次,《绿皮书》还是一部带有政治性的电影。到了当今,美国的种族问题一直没有被解决,美国社会上依旧存在着很多的有色人种被欺负、被歧视的现象。导演和编剧选取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期,实际上是想用影片的时代来隐喻当下。并且,这部电影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突破,即将传统观念中的黑人与白人的社会地位调换,白人成为了一个游走在社会底层的人,黑人则成为了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的社会上流人士,打破了关于种族问题电影中的对于黑人和白人的刻板印象,也讽刺了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高高在上的白人。
总结
《绿皮书》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它标准的三幕式剧本结构上,剧情十分公正,情节之间环环相扣,每一处细节和铺垫都能与影片后面的情节相互呼应,没有一处多余的情节。
同时,《绿皮书》还具备着社会价值,也就是再一次警醒人们重视种族问题,并且还符合了当下好莱坞经常被提起的“政治正确”问题。
在市场价值方面,《绿皮书》利用经典剧作模式和“政治正确”,成功地被大众所认可。它传达的人与人温情的普世价值观使得这部电影在中国也获得了很高的票房。
最后,《绿皮书》是一部利用经典三幕剧结构表达了种族问题以及对传统打破的电影,他的剧作模式依旧可以为当下的电影创作者提供参考,并且还将这个严肃的话题变成一部带有轻喜剧风格的公路片。这些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liqing.com/lyjd/10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