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牙买加 >> 旅游景点 >> 正文 >> 正文

丘吉尔一位热爱并葬送了大英帝国的帝国主义

来源:牙买加 时间:2023/1/4
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http://m.39.net/pf/a_4892460.html

作者:俞天任

从他的时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温斯顿·丘吉尔就一直是最有名的英国人,没有之一。

丘吉尔那充满了传说和传奇的经历是传记作家创作灵感的来源。他的名字在各种有关英国首相的排名榜上永远处于前列。特别如果是由民众投票来决定排行的话,丘吉尔几乎是肯定的第一位,在年在英国进行的“最伟大的英国人”的民意调查中第一位就是丘吉尔。

BBC《最伟大的英国人》

美国从年开始设置了一个“荣誉美国公民”的称号,到年为止总共就只授予过8个人这种称号,其中第一位就是丘吉尔。

在所有欧美国家的官方正史中,丘吉尔都是正义的化身。特别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更是被所有国家所赞颂。

作为第七代马尔博罗公爵家的孙子,丘吉尔从每一个细胞里都散发着英国贵族的气味。但实际上他本人从来就不是贵族,而是平民。他父亲拉道尔夫·丘吉尔就输在了子宫里,成了老三,从而无缘于家族的公爵爵位。但拉道尔夫找到了一位好太太。杰芮特·丘吉尔出身于美国富豪杰罗姆家族,是伦敦有名的交际家。她看上了拉道尔夫的家世和才华。而相比起杰芮特的美貌,马尔博罗公爵家估计更为看重的是杰罗姆家族给出的5万英镑的陪嫁礼金。

丘吉尔的父母

英国人气电视连续剧《唐顿庄园》中也描写了当时美国土豪和英国贵族之间的这种相互需求。只不过杰芮特比唐顿庄园中的伯爵夫人要浪漫的多.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男人据说多达人,其中包括国王爱德华七世。在丈夫拉道尔夫去世之后,杰芮尔嫁了一位苏格兰近卫团的上校,这位上校仅仅比温斯顿大16天。这场婚姻后来以上校出轨而结束,杰芮特再次结婚,这次的丈夫是比温斯顿大三岁的一位在尼日利亚的殖民官员。

丘吉尔的堂兄,第九代马尔博罗公爵查尔斯娶的也是美国铁路大王家的闺女。英美间的这种跨国婚姻给了当时包括丘吉尔在内的不少英国精英一种优越感,有一种“美国人只是英国人的侄子,他们的祖国还是英国”的错觉,这种错觉直到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之后才消失

父亲的拉道尔夫·丘吉尔和儿子的温斯顿·丘吉尔都是狂热的帝国主义者,儿子的偶像就是父亲。对于温斯顿来说,能得到在印度大臣任期里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从而把缅甸变成大英帝国殖民地的父亲的承认是最大的的心愿,但46岁就死于梅毒的拉道尔夫却连温斯顿从军校毕业都没有能看到。

拉道尔夫是学霸,但温斯顿在21岁之前却以白痴而闻名。出身于伊顿公学的拉道尔夫只能把温斯顿送进哈罗公学,因为据说哈罗对智商的要求最低。但即便在哈罗,温斯顿也是被分在最差的班级。学校考虑到这个班上学生的智商,不要求他们学拉丁语,只学英语就足够了。结果是温斯顿的英语真的学得相当好,好到后来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哈罗公学

牛津大学毕业的拉道尔夫知道温斯顿的成绩不可能进牛津或者剑桥,他建议儿子去报考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但是温斯顿就连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也还是考不上。在连续落榜三年之后,有人介绍了一个收费很贵的专门为了进桑德赫斯特的补习班,用温斯顿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进了这个补习班,“只要不是先天性白痴,就肯定能考上桑德赫斯”。

温斯顿·丘吉尔不是先天性白痴,仅仅是数学白痴而已,文科的所有功课都不错。而且虽然身体条件不好,个子矮、驼背、腿还短,但是丘吉尔的运动神经很发达,击剑、射击和射箭的成绩都不错,到毕业时在名同学中名列第20名,比起在哈罗时好多了。

拉道尔夫首先是靠笔杆子吃饭的记者,他受《DailyGraphic》的委托去南非旅行时写的游记一篇能拿英镑稿费。而温斯顿在参加布尔战争和苏丹马迪赫战争的同时给杂志写的前方来信每个月也能拿到英镑,年有人委托他写他父亲的传记,给他提示的稿费居然是英镑。

这些钱是什么概念呢?当时在英国缴纳所得税是一种荣誉,只有年收入英镑以上的人才需要缴纳所得税,英国全国只有万纳税人。

丘吉尔是一个帝国主义者而不是资本主义者,他不会做生意。丘吉尔财产的来源是写作。年大选时丘吉尔落了选,闲下来的丘吉尔写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世界危机(TheWorldCrisis)》,据说当时的英国家庭里不摆上一套《世界危机》就会很没面子。于是这本书的巨额版税让丘吉尔买下了有名的查特维尔庄园。这个庄园包括一座大厅、五间会客室、十九间卧室、八个浴室、几间办公室、几个马厩、三个车库、一间巨大的画室、三栋小别墅、八十英亩土地及一个恒温灯光游泳池等诸多设施。二战后丘吉尔在下野之后在这座庄园里写的六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再一次成为最畅销书,除了给他带来了巨富之外还带来了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借用一下林彪的话,说丘吉尔是“全世界几百年,全英国几千年”的一个天才也不过分,他的传说太多了。比如他在第一海军卿任上把皇家海军从燃煤切换到燃油,不但开创了海军的新时代,也开拓了石油的新市场,开始了世界霸权们对石油权益的角逐。如果说更换军舰燃料还是海军大臣的所管的话,出资帮陆军开发坦克都可以说是捞过界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丘吉尔的语言词汇感觉相当好,不少英语词不是他发明的就是经他用过而流行了起来,“铁幕”(ironcurtain)、“中东”(MiddleEast)和“顶峰会议”(Summit)都是这样。很多说法也是他发明的,什么“终结的开始”,“开始的终结”等等。结果有人就很讽刺地说他的政治生涯也是大英帝国崩溃从“终结的开始”到“终结的终结”的过程。

温斯顿·丘吉尔首相是最坚定的帝国主义者,开口言必称“帝国”。然而这个大英帝国也就是在他的任上开始了崩溃的过程,大英帝国再也受不到尊敬,而是受到来自各方的羞辱。

丘吉尔的所作所为严格遵守帝国“政治正确”的标准,但帝国崩溃期的英国人经常无法接受丘吉尔的英国贵族的腔调,而且丘吉尔在极为保守的帝国主义思想中还经常掺和自由主义的激进观点,既分裂又超越,能够理解的人就少,更不要说接受了。

比如在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婚姻问题上,上流阶级以及精英阶层中支持爱德华八世的几乎就只有自己母亲有过特殊的国王情妇经历的丘吉尔一人。后来爱德华八世的退位诏书是丘吉尔起草的,诏书本身委婉动听、动人心弦、催人泪下,文采飞扬。但是这件事对丘吉尔的形象伤害极大,他的反纳粹警告一直无人理睬与这次站错了队有很大关系。

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

如果说对于历史进程的假设还只是一种主观认定的话,那么历史事实就完全是客观存在了。

从年一战开始到年二战结束这30年中,英国的军费支出总额达到了.5亿英镑,而同时期的国民收入只有亿英镑,30年中英国的军费开支事国民收入的25%。在年和年这两个世界大战的顶点年份,军费分别占到了67%和61.2%。而同样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的军费开支则只有英国的1/4,因为德国在平时不需要庞大的帝国防护费用。

衰落的帝国已经承受不起沉重的维护费用了,当然就更加不能承担战争的重压。但是帝国的衰落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被看出的。相反,大英帝国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而登上了巅峰时期,德国在太平洋以及非洲的殖民地大部分被英国接受,年的大英帝国大约有4亿8千万人口,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都是世界的1/4。真正成为了“日不落帝国”。这些表面的数据给了丘吉尔和英国人自信,使得他们在选择战争的时候没有更多的犹豫。

在德国要进攻法国的时候,张伯伦承担了从绥靖政策到北欧作战的全部责任辞职下台,把担子交给了丘吉尔。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在众议院发表的演讲中有这样的名句:“我所能奉献的唯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我们所面临的将是一场极其严酷的考验,将是旷日持久的斗争和苦难。”

应该说丘吉尔完成了他对英国人民的允诺。但是丘吉尔的“热血、辛苦、眼泪和汗水”到底换来了什么呢?

打仗是要武器的,在一次大战之前就已经丧失了“世界工厂”地位的英国人无法供给其军队所需之武器,只能仰仗美国人。而美国人并不从事慈善事业,况且在一开始美国还没有参战,所以英国人从美国人那儿得到的一切都必须付出代价。

英国人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哈马、牙买加、百慕大以及纽芬兰等地的基地为代价换来了50艘美国的退伍驱逐舰。而且在以后的武器交易中美国吸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吃力不讨好的教训,坚持按照年的中立法一手交钱一手才交货,年3月,美国的驱逐舰去南非开普敦拿走了大英帝国几乎是最后的50吨黄金。

就这样,英国在二战中丧失了11亿英镑的全部海外资产,对外债务由开战时的7.6亿英镑膨胀到了33亿英镑,而战前的年英国的国民总收入才只有46亿英镑。

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之后正式参战,依靠租借法案英国可以赊账了。但是美国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就连英国的国际贸易也要受到美国管制,比如英国一直进口的阿根廷罐头牛肉就被命令禁止进口,理由很简单:现在是在战争,请忘掉帝国的奢侈。

年8月15日日本帝国宣布投降,太平洋战争结束,大英帝国光荣地站在战胜国的行列中。

然而就在两星期之后的9月2日,杜鲁门总统宣布终结租借法案的,对英国的援助也就此终止了。英国人派出了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率团对美进行经济交涉,交涉的结果是:成立了《美英金融协定》成立。英国从美国获得37.5亿美元的贷款,另外从加拿大得到11.9亿贷款,年息2%,靠这笔钱英国人活了下来,但是付出的代价是:大英帝国撤销其殖民地作为一个经济圈成立的“帝国优惠关税”,对全世界(其实就是美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取消年制定的1英镑兑换4.03美元的“无法无天的兑换率”,使“英镑早日能够兑换”。

其实美国经济的压倒性优势和二次大战并没有多大关系,英美的地位逆转也不是经过二战之后才发生的事情。但是《美英金融协定》确实导致了“英镑区”的散架,英国人指望用英镑作为维系大英帝国的通货而成立的“作为经济圈的大英帝国”梦想也就破灭了。

一般都说大英帝国的崩溃历经50年,从年印度独立开始到年香港回归中国为止,实际上是美国人开始了真正拆毁大英帝国的作业。

可怜的英国人一直过了六十多年,到6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12月29日才算完全还清因第二次大战而欠美国人的债务。

大英帝国的覆灭也许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即便是必然覆灭的帝国也还有一个如何存活得更久一些的问题。丘吉尔作为一个衷心爱国的帝国主义者,为大英帝国付出了毕生精力,然而无情的结论是,丘吉尔的“热血、辛苦、眼泪和汗水”到最后只是耗尽了大英帝国的国力,使得旗飘七大洋的日不落帝国变成了一个仰俯于美国的二流国家。二战的结果虽然消灭了纳粹帝国,但也使得东欧各国成为了苏联的卫星国,其中甚至包括大英帝国为之做出过安全保证的波兰。

所以说不如说丘吉尔加速了大英帝国的灭亡。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五十年一变”的说法。不但是因为在五十年的历史跨度中人们的价值观会发生变化,而且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一些历史事实的影响也逐渐展现了出来,所以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发生变化,丘吉尔的评价当然也是这样。

美国人非常注意研究大英帝国崩溃的历史。美国虽然不是字面上的帝国,但是是一个在某种程度上比当年的大英帝国更大的世界霸权,如何延长霸权存在的时间实际上是美国建制派精英们非常重视的一件事,比如在奥巴马的嘴里就出现过“一百年”的字样。在美国保守派精英的眼里,小布什总统就是个像丘吉尔那样的,给自己的祖国造成巨大伤害的杰出爱国者。所以从小布什之后,美国的对外行为模式有了很大的修改。

通过理解上个世纪的丘吉尔,不但能够立即上个世纪的英国,还能够理解这个世纪的美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liqing.com/lyjd/106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