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自新冠肺炎病毒年3月初输入至5月底,加勒比地区疫情发展态势经历了扩散和震荡两个阶段,目前仍难言乐观。疫情暴发以来,地区各国及相关国际和区域组织、域外国家等凝心聚力,通过加强统筹、强化诊疗、社会管控、经济干预、扩大协作等手段阻击疫情,有效地遏制了病毒在本地区的蔓延势头,地区一体化治理优势进一步凸显。但受疫情蔓延影响,地区支柱产业旅游业、国际大宗商品出口及供应链遭受严重冲击,政府经济治理能力被严重削弱,各国难逃流动性枯竭前景,经济衰退几成定局。加勒比地区经济社会脆弱性在此次危机中尽显,表现出明显区别于拉美其他国家的次区域特征。疫情暴发后,中国和加勒比国家/组织互相支持,中加次区域建设明显加速,政治互信、合作机制化建设显著加强。下一步,中方应高举卫生健康共同体旗帜,精准帮扶,提升双方卫生合作机制化水平,助加方成功战“疫”,并借力深化各项务实合作,同时严防供应链脱钩、台湾当局发动“疫情攻势”等风险,将中加次区域合作推向深入。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加勒比次区域合作公共卫生
作者简介:步少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拉美和加勒比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全面“攻陷”加勒比地区。尽管加勒比各国、各国际组织及相关域外国家已携手采取诸多强力举措抗击疫情,但囿于体量小且经济结构单一,加勒比国家所遭受的疫情冲击或将远超于拉美其他国家,表现出明显的次区域属性。面对汹涌疫情,中国和加勒比国家/组织始终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同谱写出同心共抗疫的中加次区域合作佳话。
一加勒比地区的疫情发展
态势及应对举措
自年3月1日多米尼加出现本地区第1例输入性确诊病例至今,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至所有加勒比国家及政治实体。3月5日,加勒比公共卫生署(CARPHA)将疫情地区输入风险等级调至“非常高”级别并维持至今。据该署统计,截至年6月1日,本地区共有例确诊病例,病亡数例,死亡率达3.17%。
迄今三个多月里,加勒比地区疫情发展呈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年3月1日至4月20日为扩散期,期间确诊病例及死亡病例每日增长率均维持在10%以上水平,病毒迅速蔓延至所有域内国家及政治实体;4月21日至5月底为震荡期,在此阶段,尽管确诊病例及死亡病例每日增长率大部分维持在10%以下水平,部分国家连续多日无新增病例报告,但个别国家(如海地)的确诊病例却逆势上扬,甚至被指有发生人道主义危机的风险。总之,目前加勒比地区疫情仍难言乐观,正如泛美卫生组织(PAHO)主任艾蒂安(CarissaEtienne)近期所言,本地区疫情“尚处于早期阶段”。
面对疫情输入及大规模本地传播,加勒地区各国和加共体、加勒比公共卫生署、泛美卫生组织等国际/区域组织以及中国等域外国家一道,展现出高度的协作精神,采取果断有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病毒在本地区的输入与传播。正如圣卢西亚总理艾伦·切斯特尼(AllenChastanet)所强调的,在加勒比地区抗疫中“地区主义功不可没”(RegionalismWorking)。
(一)国际/区域组织发挥主导作用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各类国际组织在加勒比地区的疫情阻击战中角色更显吃重。其中,又以加勒比公共卫生署和泛美卫生组织的角色最为凸显。加勒比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仅有的被两大公共卫生组织同时聚焦并协助抗疫的地区。
加勒比公共卫生署(以下简称卫生署)是此次加勒比抗疫行动的领导者和重要参与者,在此次抗疫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病毒检测。抢在病毒输入本地区之前,卫生署位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参考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在年2月10日就具备了病毒检测能力,实现了本地区零的突破。该实验室日后也成为域内部分不具备独立检测能力的国家唯一合法的检测渠道。卫生署通过协调加勒比“地区安全体系”(RSS),确保这些国家能第一时间将病例样本送至该实验室。
二是协调各方。早在年1月21日,经加共体政府间协议授权,并听取加共体人类和社会发展理事会健康委员会(COHSOD-health)建议,卫生署启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IMT-ER),主持由加共体秘书处、加勒比灾害突发事件管理署(CDEMA)、东加勒比国家组织(OECS)、泛美卫生组织、加共体犯罪与安全执行署(IMPACS)、美国疾控中心、英格兰公共卫生署、加拿大公共卫生署共同参加的地区卫生安全协调机制,每周召开三次会议,讨论应对疫情举措。
三是专业指导。卫生署制订本地区应对疫情条例,规定了各国、游轮行业及其他行为体的具体作用和职责,规范了各国抗疫举措的统一最低标准,指导域内所有国家有序应对疫情。卫生署还与专家合作,向成员国及航空、酒店行业提供技术指导。此外,其实验室网络(CariPHLN)还通过视频培训及发送简报、更新数据等方式加强对各国实验室的能力建设。
四是舆论引导。自年1月21日起,卫生署开始每周定期发布三份疫情“形势报告”,通报国际/地区疫情进展、本地区最新抗疫举措并普及相关疫情知识。卫生署还格外重视疫情舆论引导工作,于年2月中旬主持制订了地区预防疫情沟通战略,旨在提升公共认知,打击媒体不实信息,降低因担心疫情爆发而引起的社交媒体恐慌。
作为加勒比地区抗疫的另一重要支柱,泛美卫生组织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地区病毒检测能力建设上。该组织于年2月12日紧急派专家赶赴本地区,为苏里南、牙买加、海地、伯利兹、多米尼克、巴巴多斯、巴哈马、圭亚那等8国实验室补充器材并进行医务人员培训,最终确保包括上述国家在内的拉美29个实验室于年2月21日之前具备完全检测能力,为日后抗疫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除与卫生署定期沟通、通力合作外,该组织还通过提供医疗援助、建议咨询等手段指导各国抗疫,比如针对圭亚那、海地等国抗疫吃紧的情况,该组织通过派遣专家组等形式提供额外援助;针对疫情加速蔓延,建议圭亚那医院等紧急措施积极应对;该组织还建议各国参照德国和韩国模式,采取大规模核酸筛查的方式追踪和打破病毒传播链。
此外,其他国际和区域组织也在此次抗疫中展现了高度的合作精神。首先,地区一体化组织功不可没。加共体在其中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除了组织领导人峰会外,加共体下属的人类和社会发展理事会卫生委员会、加勒比灾害突发事件管理署更是很好地充当了不同利益攸关方的沟通协作平台,确保各方抗疫力量得到整合。针对东加勒比地区国家普遍缺乏相关医疗物资的情况,东加勒比国家组织积极作为,协助域内国家采购紧缺的抗疫物资。
其次,国际/地区金融机构雪中送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其“快速融资工具”(RFI)向申请国提供紧急资金,并对海地等全球24个最不发达国家实行债务减免。世界银行提供亿美元的快速融资以帮助相关机构应对新冠肺炎挑战。美洲开发银行制定亿美元的借贷方案,帮助其26个成员国应对卫生危机和经济冲击。加勒比开发银行批准价值1.4亿美元的基金来支持各国抗疫,还拿出万美元帮助成员国购买医疗物资。东加勒比中央银行(ECCB)专门为其客户推出“贷款推迟还款计划”。中美洲经济一体化银行向多米尼加捐赠了检测试剂盒。此外,域内最著名的高等学府西印度大学(UWI)也成立了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应对小组,协助域内各国抗疫。
(二)加勒比各国的应对举措
各国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强化顶层设计,集中全国公共卫生力量抗击疫情;采取严格的社会管控措施,保证民众安全;实施经济干预政策;加强跨国协作,共同抗击疫情。
1.强化顶层设计,集中全国公共卫生力量抗击疫情
一是加强顶层协调。古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格林纳达、巴哈马、伯利兹等国成立了疫情应对部际协调机制。古巴、巴巴多斯、巴哈马等国制定了专门的疫情应对计划。
二是强化流行病学应对举措。首先是加强入境管控。各国均在入境口岸实施严格的检测、登记、监视程序。多米尼加、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还采取指定专门入境机场和港口的方式,对旅客进行集中检测。其次是强化隔离观察及诊治措施。比如,参照中国经验,医院及机构改造成专门收治、医院。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中国企业更是加班加点抢修应急设施和床位,用7天时间建起一座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版“火神山”医院。牙买加依法严加处置逃脱隔离机构的病患。此外,鉴于病毒传播已在部分国家暴发,各国均已成立专门应对小组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还与加勒比航空公司合作开展圭亚那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开曼群岛等国对公民展开大规模筛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称将为每个公民配发口罩。
三是强化医疗体系能力建设。古巴加紧药物研发力度,宣称有能力生产20多种能治疗新冠病毒的药物,其中一款抗病毒干扰素甚至已获得中国卫健部门认可。海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医院压力,还专门建立了疫情热线。
2.采取严格的社会管控措施,保证民众安全
一是实施旅行禁令或封国等严厉措施,试图阻断病毒输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牙买加、巴哈马、圭亚那、格林纳达、安提瓜和巴布达、伯利兹、海地、圣卢西亚等较早实行旅行禁令,初期针对中国,后期又扩至意大利、韩国、新加坡、伊朗、西班牙、英国等多国。苏里南、格林纳达、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国采取了封国的极端措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甚至不允许滞留巴巴多斯的本国公民入境。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牙买加、巴哈马、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加、海地、圣卢西亚、开曼群岛等国禁止载有疑似或发热病例的游轮及私人飞机停靠。
二是强化社会管制。根据“社交距离”要求,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牙买加、格林纳达、巴哈马、安提瓜和巴布达等国采取严格宵禁措施阻止病毒传播。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理罗利甚至将当前疫情比作战争,呼吁公民严格遵守“社交距离”要求从而在战时“寻找掩护”。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牙买加、格林纳达、圭亚那等国宣布关闭学校,但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线上授课。牙买加、圭亚那、格林纳达、安提瓜和巴布达等国取消或推迟狂欢节、国际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多米尼克、巴巴多斯、圣卢西亚甚至颁布禁酒令,禁止人群聚集。格林纳达宣布禁止在疫情期间探监。牙买加通过将整个国家宣布为疫区,为政府采取必要抗疫行动赋权。
三是加强舆论引导与控制。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理号召民众不要传播虚假信息,不要参与任何囤货行为。牙买加、圭亚那、苏里南等国卫生部通过定期发布公告、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手段,向民众传递正确信息。牙买加、圣卢西亚政府还对散布疫情不实信息的人进行逮捕并提起公诉。
3.实施经济干预政策
一是加强财政刺激。牙买加、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等国实施了逆周期财政政策,扩大财政专项投入,以应对旅游业下滑及国际供应链中断所造成的国民收入减少和就业不足等经济问题。圭亚那实行减税政策帮助企业和个人度过难关。此外,还寻求域外资金援助。安提瓜和巴布达总理布朗代表地区各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写信求援,请求其通过贷款宽限甚至减免的方式为各国纾困。牙买加、格林纳达等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快速融资工具”提出资金援助请求。巴巴多斯请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放宽对其财政约束以更好地应对疫情。巴巴多斯、格林纳达、苏里南等国还对世界银行的疫情纾困计划表示欢迎。
二是稳定市场秩序。安提瓜和巴布达表示要采取措施在短时间内提高食品生产和加工能力,防止国际贸易萎缩引发食品短缺。苏里南等国采取措施管控哄抬物价行为。
4.加强跨国协作,共同抗击疫情
一是加强域内协调。鉴于卫生署病毒检测实验室位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该国政府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在病例样本通关及运输方面给予域内伙伴极大便利,得到普遍赞扬。古巴派出医护人员到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苏里南、圣基茨和尼维斯、巴巴多斯、圣卢西亚协助抗疫。巴巴多斯成立紧急医疗队以在必要时帮助邻国抗疫,得到泛美卫生组织表扬。圭亚那和苏里南两国共同宣布封闭界河渡口,最大限度减少人员往来。苏里南和法属圭亚那在界河开展联合巡逻,严厉打击非法偷渡。开曼群岛将其自韩国采购的20万份检测试剂中的10万份以成本价提供给急需的地区伙伴。
二是强化国际合作。各国始终与中国保持物资、经验交流。美国通过其“加勒比韧性伙伴关系”合作机制向该地区捐助万美元抗疫资金。欧盟、英国则分别通过加勒比公共卫生署、泛美卫生组织渠道向各国提供资金及物资支持。印度向牙买加、圣卢西亚等国捐献资金及医疗物资。古巴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与英国合作,允许此前已遭加勒比多国拒绝停靠的载有确诊英国病例的“布雷马”号游轮靠岸,并把相关人员交由英国专机接回国内。
二疫情对加勒比国家的
冲击及其特点
疫情传播至加勒比地区的时间较晚,但发展迅速,已给地区各国的旅游业、贸易投资、供应链等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严重削弱政府经济治理能力。与拉美其他国家相比,加勒比地区的经济社会脆弱性更加突出,具有明显的次区域特点。
(一)加勒比政治经济受到全方位冲击
由于国家体量小,国民经济严重依赖于服务业,加勒比国家对国际经济体系的开放性和依赖性极高。正如巴巴多斯总理莫特利所指出的,以加勒比为代表的小岛屿国家对国际秩序危机“最具敏感性”。当前,疫情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冲击,并已通过以下几方面传导至加勒比地区。
一是冲击加勒比经济支柱——旅游业。加勒比是全世界最依赖旅游业的地区之一。据统计,旅游业已占到该地区整体GDP的15.5%左右,就业人数约万人,约占地区总就业人口的14%。其中,巴哈马、巴巴多斯、牙买加对旅游业依赖程度最高。据美洲开发银行统计,旅游业平均占上述三国GDP和就业人口的34%~48%。当前疫情已重创全球旅游业,连锁反应正在加勒比地区慢慢凸显。上述统计指出,单就巴哈马一国而言,在最好的情况下,该国本年度GDP将下滑3.5%~8.7%;在最坏的情况下,其GDP将遭受11%~26%的损失。而加勒比开发银行的专家则更加悲观,指出旅游业对其他相关服务产业的连带效应无法忽视。即便旅游业只下滑10%,但如果将其对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等带来同等规模的消极影响考虑进来,累加计算甚至将导致整体国民经济缩水高达50%。
二是打击地区大宗商品出口。疫情对需求端的冲击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这使得域内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圭亚那、苏里南等并不显著依赖于旅游业的国家也无法独善其身。正如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理所指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减少消费和生产,无疑将使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下跌,从而直接影响以液化天然气和甲醇出口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经济。这对于准备近期投产其大规模近海油田的圭亚那和苏里南来说同样不啻于当头一棒。此外,也有牙买加学者指出,牙买加对华出口的铝土矿、铝材等大宗商品也受到严重波及。
三是扰乱地区供应链。疫情所导致的全球供应链紧张甚至断裂,对本地区正常工业生产的消极影响正在显现。来自中国的原材料、中间商品、资本货物断供,对各国的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等关键产业造成全方位冲击,即便其上游供货商来自欧美,也难以独善其身。比如,多米尼克、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多国的中资企业承建项目陷入停摆;因来自亚洲的设备及关键人员流动被打乱,巴哈马的海上石油钻探计划已遭推迟。生产停滞不可避免地将造成终端商品价格上涨,并最终转嫁给本地区消费者。
上述对本地区关键行业的冲击将进一步加大各国政府的财政负担,令本已脆弱的经济增长趋向恶化。作为地区首要支柱产业,旅游业与各国所依赖的外汇收入直接挂钩。比如牙买加外汇收入的58%来自于旅游业。而据专家统计,在最坏的情况下,此次疫情将使本地区损失近83%的旅游业收入。这显然将对各国的外汇收入造成毁灭性打击。雪上加霜的是,为应对经济停滞所引发的失业潮,政府还不得不扩大公共财政开支,构筑保障失业民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体系,以纾解国民保险和社保系统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这无疑将不可避免地加剧各国财政困境,进而推高本已高企的债务水平。
疫情甚至已对本地区国家安全及政局稳定产生溢出效应。目前,部分国家尤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iliqing.com/gjqh/5608.html